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6月07日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 张妤 钱路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探索形成的智慧结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维度看,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寻求变革、谋求自强,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从林则徐放眼看世界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多种尝试图存求强,但都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奋斗步伐便开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同频共振。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奋斗,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巩固新中国政权的同时,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在艰难中探索、总结和前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反思总结苏联片面注重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要合理调整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农业和工业,并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战略任务,为建设一条区别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筑牢根基,纵深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在精准把握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复杂形势,他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性和阶段性的全面把握与深入理解。随着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念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呈现更加复杂严峻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局势,为了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特点和发展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两个大局等重大判断,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三新一高”等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更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基于对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重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战略。党的十九大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给出了“两步走”的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发展过程、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这不仅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在理论上获得了新突破,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而且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典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造的发展过程。从哲学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般而言,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整体变迁,并具有向更大范围扩展的特征。由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现代化一度被西方定义为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随着世界现代化实践的发展,早期“单线进化论”式的现代化理论遭到了现实的挑战,又逐渐形成“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现代大工业、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发展等话题时,闪耀着鲜明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具有同以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大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世界整体、高度分化和整合、世俗化和城市化。实现民族独立是开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化的基础,世界上并无实现现代化的固定道路和可复制的模式。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融合、相贯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厘清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大力整合现代化的原发性和自主性,构建普遍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新型现代化模式,全方位、系统化、纵深化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对理论逻辑的总体性认识,推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推动实现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等科学判定的中国化、具体化、精细化。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凸显出鲜明的价值内核。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合人类文明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厚理论来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智慧结晶,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科学理念和“家国共筑”的深厚情感,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文化价值理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开创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反映当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客观关系,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都需要与其相连接,否则脱离实践逻辑的历史逻辑将不能指引道路的未来发展方向,脱离实践主义的理论逻辑也会沦为教条主义的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次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一次新旧社会的猛烈撞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状况会不断涌现,加之中国社会自身独特性,加剧了中国现代化的不确定性。但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之治的根本保证。从实践特征来看,现代化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科学规划战略目标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同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上始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在规划和接续中实现统一。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增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福祉,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的发展方式和现代化发展程度辩证统一。西方现代化是不断异化的现代化,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为目标,背离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再次,问题导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即从实际的和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既体现出尊重现代化一般规律、借鉴人类普遍文明、提供全球治理方案,也依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独有标识的现代化。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并没有案例可以参考,但中国并没有局限于西方现代化模板,反而创造出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最后,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焕发强大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作用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行全面深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革新生产技术,通过“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通过扩大内需,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内的国内循环系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现代化建设培育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3-06-07 1 1 黔东南日报 c220822.html 1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