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6月12日

让非遗融入大众现代生活

○ 袁文良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天,全国各地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展示在公众面前,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体验到了优秀的非遗和传统文化。不过,要让非遗成为时尚新宠,还有待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针对当地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在加强名录建设、提升管理层次、保护传承技术等方面下功夫,让非遗更广泛地融入大众的现代生活。

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当地文化发展建设纲要,并适时制定出台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对那些因保护不力、过度商业开发等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消亡的,予以严厉问责,绝不能姑息迁就。

要组织专人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摸排,建立明细台账,并根据其项目的自身特点科学分类,在追求最合理资源配置、最有效文化传承、最大化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相结合、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促进生产性保护措施的落实,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要想方设法挖掘和培养非遗传承人,为他们在非遗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并通过市场“倒逼”非遗传承人改变思路,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非遗的继承、创新和转化,进而开发出具有时代元素的非遗产品,使传统技艺迸发出时尚的火花,散发出时尚的味道。

--> 2023-06-12 1 1 黔东南日报 c219010.html 1 让非遗融入大众现代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