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乔
党的二十大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了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当深刻领悟这一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赢得人民的坚决拥护,牢牢守住人民的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到为民造福。党的一切工作、一切奋斗,最终落脚点都是要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揭示了一个道理,民生决定了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了政党的命运,进而决定了国运兴衰;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政权就会得到拥护,执政基础就会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民生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采取改善民生举措的力度前所未有,取得改善民生的成效前所未有。十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近一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事业、就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住房保障等全方位跃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取得新时代十年民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对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二、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经济提速发展,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但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这一情形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拉动效应都受到减弱。消费内需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做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新发展格局对于持续改善民生对消费内需的拉动效益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就业、收入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将推动民众消费力普遍提升,民众才能“买得起”。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不断织密织牢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提高民众抵御风险能力,有利于增强民众消费信心,民众才能“敢于买”。因此,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是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三、民生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为先
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每一个特征,都事关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意味着14亿人口民生福祉全面改善、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变革是历史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一个民生指标,民生改善的历程就是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党中央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旨在强调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生目标,包括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感受,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普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与西方式物质主义膨胀、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有本质差别。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与安全是最基础的民生。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以伟大创造探索出一条和平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人民捍卫安居乐业和平发展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坚不可摧。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明确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任务与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