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梦宇
省政府批复同意《贵州省打造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规划(2022—2035年) 》,将黔东南州打造“桥头堡”战略进一步推向深入。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打造“桥头堡”已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了全州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既是人才“高地”、又是人才“摇篮”的州内高校,要在打造“桥头堡”战略中认真思考、积极谋划、找准切入点、盯住突破口、做出新贡献,在关系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局中展现出应有的担当。
一、加大思想解放,增强政治自觉
高校是思想的交汇点。州内高校要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战略中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就必须统一思想、携手共进。首先要在思想层面与“桥头堡”建设接轨,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大突破。积极推动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干部、党员深入学习黔府发〔2022〕7号文件和新近批复的建设规划,将其纳入全体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修课、纳入全校学生必修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改革创新、开拓奋进意识。组织师生围绕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围绕“桥头堡”规划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围绕“建设‘桥头堡’,我们怎么学、怎么干”,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通过学习、调研、讨论,加大思想解放,增强政治自觉,促使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将“桥头堡”建设作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自觉地投身“桥头堡”建设之中。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园,围绕“桥头堡”建设多方位开展服务。
二、打造高端智库,积极建言献策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州内高校拥有200余名教授、150余名博士,其中不乏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实施打造“桥头堡”的重大战略时期,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打造新型高端智库,积极为“桥头堡”的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黔东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州内高校工作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成立有黔东南发展研究院、黔东南农林经济研究中心、黔东南传统村落发展联盟、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库或研究机构,根据打造“桥头堡”战略的需要,必须将它们的研究目标聚焦起来,将研究的重心调整到“桥头堡”战略上来,齐心协力为打造“桥头堡”服务。各高校依托智库或研究机构,集合校内外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积极承担州委、州政府每年开展的重大调研课题,直接服务“桥头堡”建设工作;承担州社科联组织的“州领导指示圈示课题”、州科技计划项目中的“决策咨询类”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交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可操作性的咨询报告;可以在校内设立有关“桥头堡”建设研究的专项课题,组织和动员广大教职工深入典型村寨、合作社、企业、重大工程等实地开展调研,形成政策建议和智库报告,为州委、州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还要以智库或研究机构为核心,组织专家团队积极申报立项有关打造“桥头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选题的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从更高层面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将产出的高水平成果,在高层次的党报党刊、网络平台、学术期刊等媒介上发表和展示,扩大黔东南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工作成效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关注和支持“桥头堡”的建设。
三、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州内三所高校每年在校生总数都超3万名,其中大部分来自州内的各县市,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将留在州内工作,成为“桥头堡”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教育水平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桥头堡”建设者的质量。州内高校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中,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在合格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完全能够为“桥头堡”建设做好“人”字文章提供有力支持。譬如,凯里学院建设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重点、重点支持)学科8个,校级一流(培育)学科11个。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有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大专业集群46个专业;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等六部委列为数控加工技术领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领域两个方面的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40余个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涵盖了教育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是能够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应用型专业。州内三所高校应当依据“桥头堡”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十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加快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合格建设者。
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产出地。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州内高校应该准确把握打造“桥头堡”战略十大工程的需求,努力推进人才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校地共生,助力打造“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州内高校每年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产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年发表学术论文千篇以上,获得专利授权百件以上,其中的一些成果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围绕打造“桥头堡”战略产业链的需求,通过建立共享平台、联合技术攻关、校企共建、专利转让、挂牌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高校与各产业间的产教融合,将高校产出的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既有利于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成效。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人才团队的特长和优势,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产业专班”“科技特派员”“科技特岗”等人才队伍,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挂职锻炼”“社会服务”“下基层”等形式,组织、引导和鼓励有成果产出的教职工携带研究成果深入打造“桥头堡”工作的一线,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帮助相关单位提供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
“打造黔东南州‘黎从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事关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全州上下要和衷共济,同心致远。州内高校既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主要结合点,必须始终紧盯打造“桥头堡”战略的需要,主动发挥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在打造“桥头堡”战略中展现出应有的担当。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