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荣宣) 近年来,榕江县聚焦技能培训、非遗传承人申报、创业支持和鼓励等大力培育乡村工匠“生力军”,打造人才“引擎”,让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守正创新、再燃创新创造活力,用匠心服务乡村振兴、用匠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传统建筑、民间酿造、民族乐器制作等乡村工匠约540人。
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把优秀人才培养出来。着重围绕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传统建筑、民间酿造、民族乐器制作等领域,由县人社、文旅、妇联、民宗等部门,采取组织到县培训机构、开设农民夜校、深入村寨等形式对乡村工匠进行集中“充电”,让工匠们的技能技艺再提升,同时赋能提升工匠的工艺品变商品价值,让工匠的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手艺,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近两年来,全县共开展绣娘、蜡染、传统建筑等乡村工匠培训12期1500人次。
加大非遗传承人申报力度,把领军人物定下来。积极向上级申报非遗传承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撑,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做好项目发展,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人才的推荐、项目申报、项目支持等工作,努力营造非遗传承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创造力,让非遗传承人带领走向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赋予新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工匠类非遗传承人147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州级非遗传承人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40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
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创业阵地建起来。积极为工匠创业申报非遗工坊,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投入财政扶贫(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1641.8万元,实施项目7个,扶持乡村工匠创业。加强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开发和挖掘,合理地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传统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让非遗工坊与文旅融合发展,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旅游文化业态,促进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遗工坊12家,带动稳定就业142人,灵活就业1750人。
加大优秀工匠激励力度,把致富信心树立起来。印发《榕江县2022年乡村振兴先进典型表扬方案》,对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1000名乡村振兴勤劳致富家庭、最美家庭、“新乡贤”、致富带头人(优秀乡村工匠)、优秀合作社(工坊)、企业进行表彰,激发全县人民群众发展产业、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一系列的培育扶持,涌现出培养120余名织娘的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杨成兰、设计350款蓝染家居系列、蓝染装饰挂画系列、有染花季系列、小蓝T系列的月亮故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杨再蓉一大批非遗传承领军人物,带动600余人灵活就业,将农村地区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作用,走出一条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产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