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规矩。“文明新风倡导”作为黔东南州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内容之一,倡导破除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其中深入推进“合约食堂”,倡导群众控制办酒天数、桌数、菜品数、礼金数,减少办酒成本,办酒门类、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的“四减四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麻江县谷硐镇黄泥村虎场组“合约食堂”内,一张厨具明细表粘贴在食堂门口醒目位置,方便村民查看借用。
2021年11月,黄泥村修建“合约食堂”,配齐餐具,对酒席类别、菜式、烟酒等全部加以限制,树立标准,规定每桌酒席总价不超200元、寨邻乡亲随礼不超过50元一户等。并及时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传动员,得到村民支持。
村规,“规”出乡风文明;民约,“约”出美丽乡村。麻江县指导各村结合本村实际,设立村规民约,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加强酒席治理,按照“五统”(统一审批、统一天数、统一餐标、统一菜谱、统一礼金)减少酒席成本,“四管”(管住滥办酒席、管住攀比浪费、管住食品安全、管住环境卫生)净化酒席风气,“三提倡”(提倡规范酒席、提倡节俭办席、提倡文明吃席)引导乡村文明建设。新标准、新模式,破除陈规陋习。
结合和美城乡“四大行动”,麻江县持续推进文明新风倡导行动,新打造“合约食堂”示范点2个,让乡风文明如春风化雨般日渐影响着群众的一言一行,文明观念浸润人心,营造勤俭节约、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宜居环境。
为持续开展“文明新风倡导”工作,施秉县以“合约食堂”为窗口,严格落实“合约食堂‘四控四减’”制度,规范农村办酒,推动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齐步走,树立节俭节约新风尚。
开创“村委会引领、道德评议会监督、红白理事会管理”的工作格局,细化工作职责,按照规则制度严格落实,明确专人负责“合约食堂”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定期巡查监督餐饮用具清洗消毒保洁、食品安全、健康管理和培训等事宜,及时开展工作评议,针对发挥作用不明显的人,要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在“合约食堂”周边设置垃圾投放点,举办酒席期间,安排垃圾运输员及时进行垃圾转运,做好污水等处理工作,严禁污水流入清水江,保护绿水青山。
锦屏县从源头上加强宣传文明新风,制止滥办酒席。“新风新规”宣传到户,采取“敲门行动”、村村响“大喇叭”等方式,将文明新风宣传到千家万户。“红白喜事”排查到户,做好“红白喜事”事前申报、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发挥“合约食堂”等阵地作用,全面压缩滥办酒席空间。“违规办酒”劝止到户,组建劝导组,对违规操办酒席采取上门劝导制止。
而作为“合约食堂”的发源地,天柱县渡马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推进“合约食堂”建设,深化拓展“合约食堂”内涵载体,持续推进文明新风倡导行动,强化基层治理新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增强基层自治,通过“合约食堂”及“寨管委”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托“合约食堂”开展院坝协商等村民议事活动,辖区2个村分别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增强文明素质,与时俱进拓展“合约食堂”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合约食堂”开设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变“大食堂”为“大课堂”,发挥思想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播功能,培育倡导孝、善、勤、俭、廉等文化。共和村获全省文明村寨。
增加集体收入,在办酒之余把“合约食堂”作为农家乐、旅游接待中心,防止资源闲置,甘溪“合约食堂”外包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带动旅游收入80万元。“合约食堂+订单”每年向周边群众采购和代销当地农特产品超200万元。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累计承办酒席8000余场,每桌规定价格一般在180元至280元之间,每场平均节约各项资金1万元以上。推进和美城乡“文明新风倡导”工作走深走实,推动全州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添了人民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