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韦俊文) 今年以来,榕江县在党建引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微架构”“微机制”“微工程”“小样板”四个机制方法,助力全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融合“微架构”,优化治理效能。按照覆盖范围“从大到小”、工作流程“从长到短”,对各级、各部门基层治理政策进行排序融合。因地制宜,将村(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由各辖区内或就近党支部认领“责任区”,并负责组织和管理辖区内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等群团组织,密织“一张网”。创新推行“十联户”模式,在群众党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先进群体中推选“联户长”“楼栋长”,将和美乡村治理触角由村向“户”延伸。
创新“微机制”,激发群众热情。聚焦“邻里守望、美丽庭院、勤劳创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带头致富、乡风文明、支持集体发展”等方面内容,对党员、群众参与和美乡村情况进行量化管理。结合“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院坝协商”等活动,开展“访民情、听民意、与民商、大家谈、解众难”新时代文明实践“榕易谈”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以来,全县已有18个乡镇(街道)探索实施“积分管理”,累计组织“榕易谈”420余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1000余个。
建设“微工程”,提升人居环境。指导和鼓励群众利用庭院空间和资源资产,自主实施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田园“七小园”建设,通过资金奖补,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和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以创建示范街、示范村、示范户为抓手,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充分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等空间进行绿化美化,着力打造“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特色、绿色、精品乡村,实现经济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截至目前,榕江县已建成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等3173个、打造示范庭院2274个。
聚焦“小样板”,打造村超示范。成立“村超”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90余名党员干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后勤保障和宣传工作。科学规划“夜经济”聚集区,设置地摊经济点,定期开展磅秤抽查、食品留样、安全宣传等工作,实现城市环境、商家与群众互惠互利。“村超”联赛启幕以来,共出动党员干部、志愿者4000余人次,住宿、零售、餐饮三大行业同比增长分别为5%、9.8%和5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2.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