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红) 自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以来,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抢抓机遇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紧盯对接融入工作任务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依托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优势,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强化要素保障,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全力保障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专项债资金、“桥头堡”基金和银行贷款共约6.5亿元投入项目建设,全力保障“桥头堡”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全过程要素。全面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集群发展提供了用地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示范区产业规划及用地现状,进一步优化示范区产业空间布局,《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经州政府审议通过并于2023年5月17日印发,初步形成了大健康医药、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能源、民族民间工艺品及轻纺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大健康医药、特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有惠群贵礼、九芗农业、康旅食斛、盛世泰合等一批骨干企业,新型建材、现代能源、民族民间工艺品及轻纺产业三大产业代表企业有明达水泥、怡家人、粤电从江、凯迪能源等。清理盘活标准厂房,排查示范区现有标准厂房使用情况,对闲置、产能低效的标准厂房进行盘活,对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厂房开展清理,截至目前,共清理盘活厂房3.29万平方米,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提供必要保障。
加快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承接能力。立足示范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结合产业规划及用地现状,谋划了总占地面积为1740余亩的粤黔共建产业园A区、粤黔共建产业园B区(瑶浴产业园)、特色食品产业园、现代综合物流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等5大园区版块,促进大湾区产业转移集群发展。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发展以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康养产业,引进培育了惠群贵礼、九芗米业、粤黔香猪、盛世泰合、康旅食斛等19家主导产业企业,新增康旅食斛和聚能世纪2家规上工业企业。目前,示范区共有工业企业52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4户,示范区产业承接能力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创优转移服务平台。对标大湾区,全力打造营商环境“贵人服务”“从快办”品牌,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干部包保跟踪服务企业机制,探索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机制,营造了浓厚的亲商、爱商、敬商、扶商、助商的营商环境,为大湾区投资企业铺好路、服好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系列惠企纾困政策,多形式开展“助企发展、惠企纾困”服务活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一年以来,共收集到影响企业健康发展问题116个,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6个,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困难问题6个,引导15家企业享受融资贷款累计13328万元,享受各级项目补贴(补助)、发展资金共1214.158万元,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款3600多万元。
加强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围绕“桥头堡”核心区规划发展,编制招商引资项目50个,其中精包装项目12个,总投资规模120亿元。借助中国贸促会、佛山南海、江南大学等帮扶资源,积极参与“西洽会”、广东·贵州东西部协作等招商活动,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桥头堡”核心区投资运营,有序推动产业转移。一年来共引进项目34个,到位资金24.92亿元(含续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