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丽萍
盛夏时节,地处苗岭腹地的雷山县郎德镇杨柳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来到雷山县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标准化种植大棚。大棚里罗列整齐的菌棒上,一朵朵肉嘟嘟的黑木耳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采摘、搬运……
“这边是食用菌产业园,那边是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对面是乌杆天麻产业园……”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张彬彬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情况。
“还是抱团发展好!”张彬彬由衷地感叹道。
张彬彬口中的“抱团”,是指杨柳村合作社与其他村合作社的“组团合并”。
近年来,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中,郎德镇村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效破解了各村合作社散、弱、小,服务功能不完善的“痛点”。2017年11月,郎德镇13个村级合作社“抱团”成立雷山县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并组建欧波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成立合作社党支部,把全镇各村的党员产业能人齐聚到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互助互补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回忆起当时“抱团”建社的火热场面,张彬彬至今心潮澎湃。
产业有钱赚,群众有盼头,干事有激情。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积极参与食用菌、天麻、蔬菜种植和黑毛猪养殖等产业,带动全镇13个行政村810户3005人持续增收,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是合作社抱团“合力”的体现,更是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产业链上的生动呈现。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产业链上”是我州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农村产业革命中产业选择难、产销对接难、组织动员难等问题的“良方”。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近年来,我州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以地缘结构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将三湾改编时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灵活运用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探索总结出“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模式,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当先锋、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成效,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2020年9月,我州印发《关于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的指导意见》,对合作社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通过2020年试点开展、2021年全面实施、2022年巩固提升“三年目标任务”,进一步推行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产业链上的经验做法。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就是群众发展的“主心骨”。
我州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有效向基层一线深度延伸和覆盖,引领合作社健康发展,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
——党建引领“建社”。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立足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结合农村资源禀赋和群众发展愿望,围绕全州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支部带实体的方式组建村集体合作社,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电子商务等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州由村“两委”领办或主导的合作社共2963家,其中:种植、养殖业类型2320个,劳务合作社209个,建筑业类型124个,家政、保姆等服务行业等类型101个,其他行业209个。
——组织引领“强社”。根据合作社和产业链党员分布、人数等情况,结合发展情况和不同类型的实际特点,采取“单独组建、村社合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组建功能型党组织”等5种方式,在合作社上、产业链上科学设置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如:麻江县打破地域限制,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集中连片的青山村、小堡村、靛冲村3个村联合起来组建联合党委,捆绑3个村合作社建立合作联社,发展蓝莓、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6000余亩(1亩=0.0667公顷),生态养猪5000余头,共同建立靛冲“山春园”、青山堡千亩蓝莓园和小堡蔬菜坝区等7个产业基地,推动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脱贫户每户稳定增收2000余元。
——头雁引领“兴社”。坚持“双好双强”标准,选优配强合作社党组织书记。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委会主任或副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层交叉任职管理方式,同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大户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目前,全州共有1870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合作社等村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8461名村“两委”成员在合作社等村经济组织交叉任职。
作为农业大州,我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食用菌、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产业逐渐兴旺,各产业合作社接连涌现。
“对不起,实在是没有货了,先发200箱给您吧!”一大早,镇远县蕉溪镇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元福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
“如今,合作社的鸡蛋供不应求。”姚元福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要是放在以前,哪敢想这样的美事?”
不仅仅是姚元福合作社里的鸡蛋,镇远县众诚联合社其他合作社种植的红桃、葡萄、白菜、辣椒等果蔬,养殖的鸡、鸭、牛、羊等禽畜,样样都受到消费者青睐,订单源源不断。
实践证明,有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党员能人的示范带头、有合作社的助力带动,其搏击风雨、乘风破浪的能力大大增强。
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目标,我州通过“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生产基地相接、产业相近、行业相同等不同合作社联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组织化程度低、零散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对接各种扶贫项目和资金难等问题,取长补短,抱团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注重加大对村级经济组织项目资金、用地保障、风险把控等方面扶持力度,全方位提供政策支持,落实基本保障,推动村级组织快速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健全产销对接机制。积极推广订单式、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和经验,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组织引导农村农特产品定向直供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直销餐饮酒店、经销企业、交易市场。用好对口帮扶、定点帮扶资源,帮助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举办展销活动,建立销售网络,组织集团采购,特别是引进帮扶城市中有实力的企业在黔东南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让更多农产品进入对口帮扶城市,实现黔货出山。
——深化“三带”促发展。积极推广强村带弱村、支部带实体、能人带群众的“三带”发展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组织联建、能人联结、产业联营”等方式,以先进村结对帮扶原贫困村为抓手,推动682个强村与747个原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打造产业同盟65个,建立5个联合党组织,有效解决以往单打独斗、相互竞争、发展形式单一、收入渠道不宽等问题,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利益联结共致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联结,着力解决合作社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问题,不断完善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群众“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
我州不断创新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由党组织带领龙头企业、合作社,广大村民抱团参与,形成支部引领、产业驱动、农户参与的生动局面。
链上党旗红,产业活力足。目前,全州所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329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超百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的“双超村”达109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目标。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合作社有了更快更好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越来越强,一条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蹚越宽。
[短评]
跟着党支部 奔上致富路
“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跟着合作社,农民有钱赚”已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
我州探索总结出“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模式,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当先锋、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成效。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能够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有效解决目前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规模偏小、组织松散、带动力弱等问题,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了政策与资源相统一。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能够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入社群众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合作社与社员双赢,真正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能够提高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知名度,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不仅让合作社内的农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更赢得了合作社外的农户认可和参与,有力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党支部引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走,农户跟着合作社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合作社管理更加顺畅,生产规模、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均实现了质的飞跃,解决了农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新形态,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党建引领产业兴”的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