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6月20日

施秉:党建引领非遗传承 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 张伟 李小艳) 近年来,施秉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打造“非遗”党建品牌,完善非遗人才的认定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通过新队伍、新平台、新作用,加强非遗传承。

截至目前,施秉县域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1个、州级项目2个、县级项目130个。为有效推进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施秉县建非遗文化普查专项工作志愿者队伍,深度挖掘,寻根探脉,建立非遗技能人才信息库,共统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1名,扎实推进实施非遗传承人才保护与培养,充分发挥党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施秉县依托苗族独木龙舟节、施秉玩水龙、苗族吃新节、正月玩龙灯等非遗项目,发展节事旅游,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激发传统文化潜力的同时也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落脚点。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施秉县通过依托自然文化“双遗产”金字招牌,延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等文旅融合发展链条,以“施秉文旅人才”龙禄颖、蒋秀菊成功引流推广施秉“苗绣”,将非遗文化与数字文化相结合,传播打造“施秉符号”。带动了一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引导、鼓励党员学习和宣传非遗文化,依托党建活动阵地,聚焦非遗在群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施秉县有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10个州级非遗传承基地、4家非遗工坊。

施秉县通过因地制宜、分类发展、产业带头人培养等举措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举办“苗绣”类研修培训班2期,学员覆盖非遗传承人、工坊带头人共计60余人,县域内非遗工坊2022年度实现产值共计4172万元,吸纳就业人数2400余人,带动1300余名脱贫人员就业。

该县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更多发展路径,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生不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推动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诗”和“远方”珠联璧合,融出全域旅游新路子,有效助推施秉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 2023-06-20 1 1 黔东南日报 c219632.html 1 施秉:党建引领非遗传承 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