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志培 那志奎 吴光辉)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六,是黎平县永从镇三龙侗寨一年一度的“关秧门”民俗活动。活动是在特定的一块稻田(当地人称“甲田”)插秧满栽满种后举行的仪式,宣告整个侗寨已经完成春耕生产开启田间管理的新阶段。
当天上午,当地侗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举行盛装游行、侗族大歌展演等活动;仪式前,“甲公”喊“甲”,宣读“款约”,告诫村民不准随意进入稻田捕鱼虾、抓泥鳅、捉黄鳝,不准散放牛羊鸡鸭等畜禽破坏庄稼,违者将受到“款组织”的惩罚。
期间,男女青年一边打秧青积肥,一边捉鱼打泥巴仗、嬉戏打闹,在“甲田”里进行插秧角逐,令前往体验与打卡的全国各地游客沉醉在一道道文化盛宴中。
“活动很震撼,侗族群众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今天听了悦耳动听、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后,整个场面气势恢宏,是一场农耕文化和侗文化相互融合的盛宴,让我感受到了侗族群众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农业生产的执着追求。”云南昆明游客杨文娟如是说。
据了解,“关秧门”是三龙侗寨在适应天时、物候周期性规律而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集中展现侗族歌谣、舞蹈、故事、谚语等文化艺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当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还是侗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坐标、活态的文化传承。2022年,被列入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的民族性、文化性、价值性远远超出其本身,反映的不仅是春耕备耕,更体现出侗家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价值取向。”据当地寨老介绍,全寨的农业生产,基本由一名有文化、知农时、懂农事的老人(当地人俗称为“贡斗”)发号施令,在“雨水”“惊蛰”节气之间,由“贡斗”事先选定一个日子作为全寨春耕的起始时间即“开秧门”;春耕结束后,还要宣告春耕结束,关上插秧大门,即“关秧门”。
近年来,三龙侗寨对“关秧门”进行了改造,在形式上,打造乡村农业活态博物馆;在内容上,充分展现侗族人民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的精神风貌。其中,农耕体验兼具艺术性、人文性和科普性。“关秧门”当天,全国各地游客云集三龙侗寨。鼓楼、花桥里的长桌宴座无虚席,共同品尝侗族各式美食,演绎民族团结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