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勇恒 骆科俊
一、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理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显然,这涉及到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
1、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孕生的多样性物种中的一种。换言之,先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才有人类这物种本身。从广义生态学上看,人类是寄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状况,总体上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状态。
2、从人类发展基础的角度看,人类所取得的现有的以及曾经的成就,都是在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下的劳作成果。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本质上从来没有做到能征服自然。提出对自然的征服,其实只是一种人类自欺的妄想。同时,人类也没有从根本上创造让人类得以生存的资源对象,所有的资源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生态系统的馈赠。
(二)关于资源、经济、产业本质的认知
1、资源。人类生存的依托的资源,其实上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并库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存在。它可分为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也可分付费资源和免费资源。自然生态系统,是资源的第一生产者。
2、经济。经济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的物质能量之总和。换言之,是被人类控制并流动在社会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形式。
3、产业。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中,产业指一个经济体中,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业。然而,产业本质上是实现资源从自然状态转化为社会状态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的特定社会场域。例如,农业通过种植、收割等过程,将自然物变为可以消费或出售的市场产品。产业的贡献,是推进资源的价值变现,避免资源闲置而自生自灭。
(三)关于发展本质的认知
1、发展。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哲学名词,即指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但若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发展则更多的是指资源被盘活,即通过产业路径让资源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并通过产业手段实现资源的价值变现。
2、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绿色、生态、循环。中国式发展是为了全民族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二、为何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对生生不息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具体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遵循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感恩并敬畏自然”的文化秩序,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内在的价值指引。
(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发展则更多的是指资源被盘活,即通过产业路径让资源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并通过产业手段实现资源的价值变现。而人类为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形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自然生态系统(绿水青山)的生产与赋予,是绿水青山的存在优化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并以“生态循环积累”的方式生产人类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只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指引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以如下实践路径事展开。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们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我们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四、产业谋划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把握的两个“度”
(一)需要把握产业置入的生态适应度。一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事先考虑产业置入是否有利于地域性生态系统的稳定。二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事先考虑产业置入是否能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再生产。三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事先考虑产业置入是否实现生态友好。即产业投入过程的污染物,是否可以实现无公害化终极处理以消除污染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剧烈扰动。
(二)需要把握产业置入的文化融入度。一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考察产业的置入是否获得当地的文化认同,是否嵌入当地民族文化元素。二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事先考虑产业置入是否契合当地人发展的长远利益。三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考察产业的产品生产是否融入了当地族群的文化认知。四是在产业配置中需要事先考虑产业的置入是否能促进推进了当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即间接激活当地文化的能量释放。
五、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略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为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提供了解决方式。二为践行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三将经济发展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融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理解绿色、共生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对生态重要性的准确认知与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中,我们要牢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发展的规模与发展的方式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支撑的范围内,并充分应用生态技术解决好环境污染的防治,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发展目标逐一实现。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