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圣
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非常符合贵州省的山地省情,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贵州省耕地资源稀缺,但森林面积非常广阔。充分利用好森林资源,不断增加食物供给,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充分认识森林在食物供给方面的重要性。贵州省山多地少,耕地十分有限,粮食、奶制品、许多肉类和水果等农产品需要从省外输入满足需求。当前消费者的食物消费更加趋于多元化,人们对肉蛋奶、果蔬以及其他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健康营养的食物,包括木本粮食(栗子、柿子、枣等)、木本油料(油茶、山桐子、元宝枫等)、木本水果、森林蔬菜(叶类、根茎、块茎、菌类等)、森林药材、香料和调味品、森林动物性食品(野生动物、蜂蜜等)。贵州省森林食物开发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根据三调数据,贵州省耕地面积仅5208.93万亩,但有林地16815.16万亩,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森林食物开发潜力广阔。当前,贵州省在森林食物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油茶、核桃、竹笋、冬荪,以及其他众多的林下种植、养殖和采集,已经成为许多县(市、区)的特色产业。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296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然而,贵州省森林食物开发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站在大食物观的高度,向更高层次的森林食物迈进,打造森林“粮库”。
做好森林食物资源开发评价和规划布局。一是向森林要食物要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前提。“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贵州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对森林进行开发和利用。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充分发挥森林的粮库功能,但不能因此损害森林的水库、碳库等其他功能。二是对森林食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价,全面统计摸清现有森林食物资源,掌握食物潜在供给能力。贵州省立地环境复杂,气候呈多样,森林食物资源分布呈现较大差异。应当对不同森林的气候、树种、可食植物等进行调查统计,为各地森林食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重要食用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保存。三是科学制定森林食物保护开发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油则油、宜菌则菌,兼具特色化差异化又相互协调,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
促进森林食物产业全链条多元化发展。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森林食物产业化发展,形成森林食物产业千姿百态的发展格局。在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大力发展以油茶、山桐子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将木本油料产业做强做大;充分挖掘培育林药、林菌、林畜、林禽等优势产业,争取林下经济上新台阶。在传统种养殖基础上,推动其他森林动物、森林昆虫、特色菌类等特种养殖,扩宽森林食物开发范围。推动森林产业融合,依托森林独特资源优势,推动森林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新业态,促进森林食物产业的消费带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森林食物开发,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业示范园区、科技园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为主的示范建设,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强森林食品培育,紧紧围绕“土特产”做文章,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加大森林食物宣传,打造一批“贵”字号优质森林食品品牌,持续提升森林食品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助推农民增收。
强化森林食物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水平。向森林要食物,离不开育种技术、高效种养、精深加工、农机装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支撑。抓好森林可食用动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根据需求新建一批森林食物种质资源库(圃、场),为种业研究和资源创新利用打好种源基础。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资源评价、创新利用、引种驯化、高效栽培、示范推广等工作,选育出一批适宜在贵州山地推广的森林食物良种。加强食物加工、机械装备、循环种养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和研发,提升林特产品加工转化率、科技引领力。充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进森林食物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领域。加强森林食物产业科技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下乡、育苗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培养和引进森林食物相关人才,加大森林食物的科技投入,提高贵州特色林产品全链条的科技研发,通过发挥科技的力量,把“森林热量”变成“餐桌美食”。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