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七小学 潘芳花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校的教学资源将会持续减少,学生的社团参与时间与空间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对此,为了确保“双减”政策得以顺利落实,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领导作用,不断丰富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以便更好地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以行为习惯打好基础,以兴趣特长培养学生”。基于此,本文就“双减”政策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并提出就此背景下关于特色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期为相关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双减”政策本质内涵的解读与分析
“双减”政策重视的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与锻炼。要想减轻家长与学生的焦虑和负担,学校就应该取消各学科的培训,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教师若想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具有一定针对性且较为丰富的艺术教育,就应该培养其艺术爱好,并组织开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社团活动,以便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二、当前小学特色社团建设发展现状
1.特色社团建设并不真实
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提升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基础工作原则,认为与成绩提升无关的一切社团活动和形式主义教学内容都应该为学生的成绩让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此思想行为影响下,部分学校会选择直接忽略特色社团的建设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更不会组织教师和学生一共参与到特色社团活动中去,使得“双减”政策形如虚设。
2.特色社团内容较为单调
学校特色社团的建设与存在的价值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限制下,特色社团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尴尬的存在,学生无法通过其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特色社团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特色社团的关注度。
三、关于“双减”背景下特色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1.确保特色社团建设的顺利落实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管理层以及小学教师提高对降低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并促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正确认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工作原则,以确保特色社团建设的顺利落实和切实开展。首先,学校管理层应当不断学习我国教育的相关政策,并提高对特色社团建设的正确认知,确保特色社团的建设工作落实到实际数学教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来。学校领导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和引导作用,组织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特色社团建设工作中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特色社团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其次,学校应当从特色社团建设时间方面进行统筹,并将课后服务时间纳入特色社团建设和落实中来。以确保学生课上和课后时间实现有效链接,确保社团活动能够得以实现深化。最后,在场地布置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做好保障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规划社团活动场地,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特色社团活动的兴趣,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
2.确保特色社团内容的多样性
确保特色社团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特色主题活动,这也是营造良好社团氛围,确保社团活动实现高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如果特色社团内容较为单调,设置的活动项目较少,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对社团活动的兴趣。为了达到丰富特色社团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社团活动兴趣这一目的,学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热情与憧憬。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更加绚烂的“舞台”,以确保其在特色社团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温暖与感动,并尽情施展自己的技能与才华。其次,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多次的特色社团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和绘画比赛,让这些社团内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进而更好地展现学生的风采。最后,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校应该组织建设针对性较强的特色社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确保学生可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特色社团活动中来,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以学生为主,调动其学习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真正的教育应该落实到个人上,而兴趣是实现个人真正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参与特色社团活动之前,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此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抗拒心理,教师应该进一步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尝试将游戏内容、表演教学与特色社团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刺激学生的兴趣点来加强其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思维。
学校特色社团的建设与落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备。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特色社团建设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特色社团建设工作的基础引导,不断实践探索社团建设的方法,在确保学校特色社团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