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遵智
“巍峨绝壁腾紫烟,狞狞怪兽倒头悬。山间流水洗竹韵,一梦依稀入洞天。”这是前人在贵洞游玩后,留下的诗句。
贵洞,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界牌村,是一个有着上万年历史的喀斯特地貌溶洞。
贵洞山间,满是绿竹。这种竹,是当地的名片与财富。三穗被誉为“中国竹编文化艺术之乡”,生活中随处可见竹制品,提篮、挑筐、背篓、戴笠,都是用竹篾做成。三穗的竹编斗笠,1972年曾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现在,精致的竹制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贵洞的竹,长在崟岩的表土层间。吸吮着万年的溶岩,竹与山一样挺拔、苍翠。行于山间,清风竹韵,绿浪起伏。在这里,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
竹径清幽,迂曲而下。山脚,一潭碧水。这水,洌,泛着波光;深,看不见潭底。时不时,潭中有咕噜噜的气泡冒出,总是让人想象:深潭之下,真有蛟龙?
贵洞,就在这潭深水边,沿陆路或者乘坐小船都可进入。进到洞中,洞室豁然开朗,凉气袭来,舒服至极。放眼而望,洞内各种天然形成的石笋、石柱、石槽,五彩斑斓。洞中,溶沟淌水,断岩挂瀑,巉石阻流。细听,水声幽暗,咚咚潺潺,宛如一个奇幻的世界。
沿路前往,洞厅大厅套小厅,风格迥异,洞里的钟乳石形态万千:有灶台、有石磨、有石辗,还有刀叉桌凳、锅瓢碗盏,栩栩如生。传说,这些曾是真的。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古时候穷,村民办红白大事,用具不足,都会到贵洞借。在选定办事日子前两三天,带上香烛火纸于洞边祈借,默念所需之物。第二天天亮,洞口就有所需用具。事办完,主人要悉数归还,如此多年。有一年,一位贪心村民藏了几个杯碗,当晚,这些杯碗变成了石头。从那以后,贵洞再也借不出东西。老人说,那是得罪了洞仙,洞仙让那些真东西全部变成了石头。
沿溪行,洞内石桥、险道迂回入景:笋岩倒挂,乳石林立,有的龙盘虎踞,有的人面狮身,有的怪目狰狞。洞内的暗流时隐时现,蓝色灯光通过水流反射在崖壁上,波光、石壁相映,星瀚灿烂,让人觉得如处天河。
无限风光在险处,抬眼望,洞顶上、绝壁处,有的形如寿星老人,有的形如贝壳海螺,还有的形如雕塑、猛兽、刀剑……石笋多似银柱,光怪陆离,剔透晶莹。
过往时空,溶洞将它们储存。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亿万年。溶洞及洞中的一切,都是“滴水穿石”造成的。这么大的溶洞,那得需要多少时间?水穿刷成洞后还不算完,它还要在洞里造石笋、石柱、石崖等。造洞是用减法,洗去石头里的钙质;造石是用加法,水滴石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钙质,层层相加,要数万年才长几毫米。而现在眼前的钟乳石如山如峦,这要滴答多少年啊。
在没有钟表之前,古人曾点香计时。溶洞中的石柱,就是未有人类之前,天地留下的一炷炷香——慢慢地燃去水分,留下不去的香灰。我们可以想见这项工程的难度:要千万年间洞顶上的那个漏水点与地面垂直不变,石柱才不会歪斜;要千万年间头上的水量匀速下滴,石柱才粗细均匀;要千万年间没有地震等地壳变动,石柱才不会断裂……这是一场多么耗时又多么精准的实验。当年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八千次的实验才成功一次。大自然在这漆黑的大溶洞里默默用功,其耐心更远在八千倍之上。神乎其技,伟哉自然!
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神学玄学。在贵洞,我觉得贵洞的尽头是神仙眷侣居所。越往里走,旱洞宛若婚房——灯笼高悬,石床横陈,石幔如屏,石壁如帘,石笋如钩,仿有玉人罗帐带羞,又似素女含春送情,奇幻迷离,栩栩如生。槛下,水洞水声悠扬,时而缠绵婉转、时而如歌如诉。我顿悟:“洞房”二字,古人应该是从这里拾得。
在水洞的断岩水窝处,有一冲天石柱。这石柱坚韧挺立,形状如同男人晨勃的命根。同行的长者言语道:听老人讲,见到这个,在这周围不远处,或者在洞的尽头,一定能看到与之相呼应的另一奇特景象。大家问他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他却欲说不说。
三穗贵洞,贵在山水、贵在传说、贵在风情。在莽莽竹海中,当地人修了一个520竹海栈道。这栈道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腰,也口口相传着一个远古的爱情。
传说有一天,一对恋人来到三穗贵洞,为了进洞找到女友心仪的鱼,小伙决定把女友留在洞外,自己先进去找寻……然而,此事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样,进入贵洞之后,竟然是“洞中一日,世上已千年”,小伙返回时,姑娘早已不在,他伤心欲绝,在贵洞门前的三生石上,刻下思念的话语和爱情的誓言。
如今,三穗贵洞已被开发成景区,神奇的传说与坚贞的爱情,已被演绎成旋律悠扬的《天下贵洞》在传唱:
远古的风/吹不散痴心不改/千年的等待/爱情从未离开/那条驶向洞府的小船/早已回归心海/三生石上刻下的誓言/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