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胜天
芒种,下了一场大雨。周末,我和朋友文礼驱车前去重安江,探望心心念想的江心古碾群的安危。
重安江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清水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源于麻江县坝芒乡水头村附近的山丘,与野洞河交汇后,一路在高山峡谷中咆哮奔腾,当雪白的浪花拍打着两岸的峭壁到达“江南小镇”重安时,江面变宽了,江水变缓了,在皎沙河水的冲击下,宽阔的江面上堆积起一片沙洲,沙洲上有一排古老的草屋,那就是重安江上独特的风景——江心古碾群。
江心古碾群始建于明代,据《明史·卷三百一十二·四川土司二》记载,永乐四年(1406)设重安长官司,弘治元年(1488)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大量屯军的涌入,带来各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士兵们利用重安江上隆起的沙洲大规模建造水碾,取替土著居民沿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为屯兵食粮提供了速度保障。
到了江边,眼见江心水碾安然无恙,心踏实了下来。我们从对岸涉水蹚入重安江心,此段江水被沙洲从中剖开,形成南高北低两条河道,高差1米有余。水碾水轮深藏沙洲腹部,每个碾房从开入水孔两眼引江水冲击水轮,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冲力足以使水轮旋转并带动石轮滚动,日夜不倦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便利。细心观察,不得不承认建造重安江心水碾群选址确实考究。
据资料记载,重安江心水碾群规模宏大,明末为其鼎盛时期,共有40余座。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水患影响,水碾群现存碾房19座,沿沙洲“一”字顺江排列。雨季,碾房草棚常被洪峰卷走,但沉重的石滚轮和藏于沙洲腹部的水轮却安然无恙,足以让世人感叹。
关于重安江上的沙洲,当地流传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相传,神仙“耶”曾挑着两座大山到重安江下游设塘建坝,造福于民,经过重安江时正值江水大涨。当他正走到江中时,一个巨浪打来,脚一滑肩上的扁担折断了,两座大山分别落在了江的两岸,即隔江对峙耸立的金凤山和玉麟山。两截扁担掉在江中变成了两座沙洲,大的就在茅坪江面的大沙洲,小的就是水碾群所在地方,被人称为小沙洲。折断的扁担造就了沙洲,沙洲成就了服务人民的水碾群,美丽的故事让朴实的江边人民深信不疑。
传说归传说,重安江心水碾群是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是不容置疑的,它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遗物,是研究古代农耕文化和屯堡文化的理想场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重安江心水碾群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它成群地建在江心上,保留了古老的历史信息,铸成了重安江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水碾的原始功能是用于谷物脱壳去麸,随着打米机的普及,重安江心水碾群的原始功能逐渐减弱。相关资料显示,土改时水碾划归集体,上世纪80年代后由村集体陆续卖给周、潘、杨、沈等姓农民。目前,仍有13座正常使用,主要用于碾桐籽榨油、碾竹材造纸、碾做香的原料粉末等。
在江边,一位坚守古碾沈姓的老者告诉我们,江心上水碾群是他的祖上遗留下来了,现在真正属于他的只有一座了。经过历次的水害,特别是1996年的特大洪灾,大部分的水碾被冲刷坍塌,面目全非,好在前几年国家投资来维护,才有现在这样子。
沈老说的国家投资维护,是2019年黄平县积极向国家文物部门申请专项资金进行一次“修旧如旧”的修缮。文物修复工作者归安并补配缺失石块,拆砌松动鹅卵石,清除鹅卵石表面水泥砂浆面层;补配水碾本体缺失构件,整修和更换水碾本体残损构件;加固草棚松动木构架;清理、归整水碾周边存在水碾的沙洲,搜集并合理安放散落在沙洲和周边水域内水碾的历史构件;疏导水碾群周边水域,保证水碾南北两侧过水通畅等。重安江心水碾群的修缮,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修缮后的那些古老的石轮尚在江水的冲击下日夜转动欢歌,仍然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
从江心回来,家住重安江的黄平县苗歌传承协会会长杨华向我们介绍,要让江心上的水碾群“文物活起来”,把古稻米、古梯田、古碾房有机融合形成“农、文、旅”新经济体,创新文物和非遗传承的保护方式,利用江心水碾群的知名度积极筹办开展“碾米文化节”等民间活动,将活动现场变成活态的“非遗展演”来激活乡村旅游,促成水碾群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