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7月11日

真情帮扶不停歇

—— 黔东南州烟草局帮扶施秉县新光村发展纪实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文

在施秉县的新光村,对村民们来说,帮扶是一个充满敬意的热词,也是一种深藏着责任和使命的牵挂,一种驻扎在老百姓心间的感动。

走在新光村的土地上,一条条宽阔干净的硬化道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产业基地,一个个别致舒适的农家小院,刷新了新光村曾经贫困落后的标签。这个由黔东南州烟草局结对帮扶的行政村,如今已经换上新的容颜。

在这里,不管你走到哪个村组、哪家农户,都修通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覆盖了移动信号,村民生活非常方便。

村支部副书记李德辉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黔东南州烟草局派来的第一书记驻村之后,新光村年年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道路硬化是他们帮的,危房改造是他们帮的,饮水工程也是他们帮的,饮水工程他们协调资金320万元。”谈到帮扶工作,李德辉眼里充满感激。

前些年,为了帮助新光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州烟草局曾经协调资金176万元,为全村安装路灯85盏,修建停车场8个,宣传栏8处,公共花台3330平方米,安全栅栏2460米,公厕1座,牌坊3座,排污沟4000多米。

去年年底,州烟草局又投入近20万元,为农户实施庭院硬化,修建庭院花台,使家家户户的庭院都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美丽。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现在水泥院子又宽又亮,里面种花种草,城里人来玩都说是个小花园,说我们住的是别墅。”村民袁光贤老人自豪地说。

在新光村,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休闲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之间的村级活动室,也同样吸引记者的目光。走进村级活动室,里面的便民服务窗口简洁温馨,墙上依次挂着的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文件资料井然有序,给人一种规范严谨的感觉。

这个村级活动室,包括办公楼、桌椅、电脑、打印机整体在内,州烟草局一共协调了140多万元,建设成为白垛乡设备最齐全、管理最规范的村级活动室。

村支部书记汪德忠对记者说:“州烟草局派来的每一任第一书记,都是能力强、能吃苦的好干部,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村才从弱村变成强村。”

正如汪德忠说的那样,由于有第一书记的常年驻守,不但带出了一个办事公正、群众支持的村“两委”班子,而且也使群众形成了互联互帮、创业致富的发展理念。

新光村资源禀赋较好,发展产业有一定优势,因此他们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着力,打造了包括烤烟、辣椒、养猪、养牛在内的一系列农业产业。

记者在烤烟基地看到,新光村群众种植的烤烟,由于技术过硬,日常管护到位,烟叶显得特别宽厚,长势良好。

“烤烟是我们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今年全村种植200多亩,年产值80多万元。”李德辉说。

由于多年种植烤烟,考虑土壤轮作问题,新光村又把辣椒培育成为一项主打产业,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200多亩,覆盖村民56户,预计收入70多万元。

新光村的产业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汪德忠这样概括:“就说机耕道建设,总长27公里,州烟草局帮扶资金就达486万元,产业方面比如农机补贴、耕地补贴、肥料补贴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帮扶,我们的心里只有感恩!”

村民告诉记者,在多方的支持下,新光村还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个600头规模的养猪场,并引入新的经营模式,年总产值300多万元,利益联结村民91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成了一个村级养牛场,同时引导6户村民发展家庭养牛场。

村民袁尚洲和妻子一起建成了一个家庭养牛场,目前存栏23头,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辛苦是辛苦,但比打工划算,比较自由,最重要的是不用出去打工,还可以照顾家庭和小孩。”

“帮扶干部来这里驻村,他们比我们还卖力,比我们还操心,比我们还辛苦,真的很不容易!”在养牛场里,袁尚洲一边喂牛一边对记者说。这些不经意的闲聊,说出了老百姓的肺腑之言。

对于帮扶,新光村的群众不愿意说太多表面感谢的话。8年帮扶,4任第一书记,所有的感激,他们全都放在心里,这是他们最淳朴也最珍贵的表达。

--> 2023-07-11 —— 黔东南州烟草局帮扶施秉县新光村发展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221416.html 1 真情帮扶不停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