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青峻 何宣杰 杨胜琴) 丹寨蜡染素有“东方第一染”的美称,这里的苗族群众始终保留着蜡染这项传统技艺。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妇女利用独特的制作技艺,将蜡染产品变成了经济效益,让蜡染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法宝”。
这个夏天,不少外地游客“解锁”周末休闲新方式,到藏身于大山中的非遗工坊,做一日“手艺人”。位于扬武镇排莫村的“明秀蜡染坊”人气颇旺。走进该蜡染坊,笔者看到,孩子们手握蜡刀,在蜡染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沾上蜂蜡,在白底画布上认真绘制图案,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领略非遗魅力,感受传统文化韵味。
“我画的是一个福字,觉得今天来特别的有意思,毕竟我是第一次体验蜡染。”湖南游客颜铂林跟着手艺人认真地学着。
“我看到‘东方第一染’是在丹寨县排莫村,所以就想带小朋友过来体验一下非遗技艺,让他们感受一下非遗文化的魅力。”湖南游客章玥和大家一样,边听边学边做。
扬武镇排莫苗寨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蜡染艺术发源地,在这里,“家家户户有染缸,妇女人人会蜡染”。蜡染,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是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多年前,蜡染的布料都是当地家庭自用,精湛的技艺也只能被锁在深山里。从小跟着奶奶画蜡染的张世秀因为陆续有人上门拜访,便萌生出把蜡染变成商品,用手工艺变经济收入的想法。
“当初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想买一些蜡染作品,但是没有人卖,当时我自己有个小卖部,没事的话就画点画,结果还卖出去了,然后慢慢地我就想要不要把这个当作一件事情来做。于是2014年,在得到国家补助以后,我就自己搞了这个小作坊。”苗族蜡染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世秀说。
张世秀的作坊虽小,却“五脏俱全”,蜡染从绘制到染色再到包装,有着规范的生产线。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热潮持续高涨,具有独特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愈发得到重视。在张世秀的店里,客人可以“解锁”多种技能。DIY帆布包、围巾、手绢等,曾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正在“破圈”成为追求娱乐多元化、愿意尝鲜的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新奇体验”,也成为不少学子前来学习探究的好去处。
“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各个部分各个地区都有很多蜡染,但是,我觉得丹寨这边的蜡染,图案会更加的细腻一些,很细致,文化元素也能够体现当地的民风民情,还有他们的历史。”贵州大学研究生陈道佳表示非常喜欢这边的蜡染。
同时,张世秀也在努力探索,尝试将更多颜色交织在一起,将时尚元素与传统元素相融合,让蜡染技艺有了更多呈现的可能。
“这两年,我不光在图案上做创新,还在颜色上也做了一些创新。今年我主打的是‘柿染’(蜡染的另一种新方法),也就是‘蜡染+柿染’,目前我做的有包、衣服、裙子,还有些挂画,挺畅销的。”张世秀向笔者介绍自己创新的产品。
客源虽络绎不绝,但如何盘活非遗资源,带动当地发展,通过发展实现非遗的传承,许多地方都在摸索中,张世秀也不例外。这几年,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致力于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体验好,如今她的蜡染坊已经成为集餐饮、住宿、生态农业体验、非遗体验、非遗教学为一体的原生态苗族工作室,不仅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也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接续传承。
“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跑到排莫村来呢?因为它是蜡染发源地,想要自己的文化让别人更好的学习,首先得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是必需的。再一个,你的吃住场所一定要好,这样才能留得住人安心地学习东西。”张世秀说。
如今,蜡染已成为排莫村苗族妇女的脱贫致富路,再次撑起了苗族妇女创业就业的一片蓝天,各种采青、体验游、销售定制等纷至沓来,蜡染“富贵花”在苗岭上越开越旺。
“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陆陆续续接了很多订单,收入大约在六七十万元。”张世秀说,“现在我的作坊可以带动村里面再加上周边村的一两百个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
张世秀是丹寨县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带动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增加收入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现拥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县的非遗工坊已带动2000多名群众和相关手艺人实现增收,村民既能在家赡老看娃,又能赚钱养家,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也日益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