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珣 刁安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作出深刻论述,强调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并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需要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把党建融入到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激发乡村振兴“核动力”。
“党建+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党建引领是关键,只有通过党建引领,才能有效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发挥出来,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度”,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等模式,把能形成产业发展带的党组织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强弱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农村区域化联动发展。二是创新服务载体。围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创新“党建+农业+农民”的党建引领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优势,推动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企业互利共赢,为产业发展增长引擎。三是强化品牌打造。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优势资源,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提升产业产值和品牌溢价能力。集中力量打造“苗侗山珍”等黔东南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推“黔货出山”。
“党建+人才”,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源动力”。一是悉心育才。大力实施育雏工程,培养年轻党员,落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抓村级党建工程制度,为村里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力实施村干部轮训、学历提升等素质大提升行动,不断为基层人才“充电”,激活人才“动力引擎”,切实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倾心引才。以“党建+乡贤”为载体,积极为返乡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搭建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引导他们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建立县、乡、村三级乡贤人才信息库,通过召开乡贤座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内挖外引人才,凝聚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三是精心用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引进一批思路广、有实力、资源广的人才,实施订单模式培养人才,依托田间大课堂,实施专家帮带培训,用好人才,切实发挥“人尽其才”作用。同时,对“土专家”“田秀才”在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安心、放心、舒心地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党建+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硬支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是全面乡村振兴的灵魂,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就是要让群众面貌“新”起来,幸福指数“升”起来,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一是加强文明新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养新型农民,共建文明乡村,让和谐的乡村文化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为农村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探索“村民积分”管理有效路径,汇集金融、电商、农资、助销等为一体的村级便民服务“积分超市”,以量化积分方式,增强群众文明素质、传统美德等“软收入”。三是厚植文化引领元素。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让红色基因融入本土文化、文化长廊、主题公园等,深植文化元素,树立民族自信,为乡村旅游业品质提升注入红色动力。同时,注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全面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赋予文化遗产现代生命力,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党建+生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生态治理”高位推动工作开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添“底色”。一是强化绿色发展。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耕地轮作休耕体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注重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二是注重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中,筑牢生态绿色屏障,打造美丽生态名片。积极引导党员参与“河长制”“林长制”,建立健全日常巡查、保洁、监督等长效机制,让“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三是聚焦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增强乡村“颜值”和“气质”,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岑巩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