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除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还因为我出生在农村,热爱农村,愿意为那块热土贡献自己所有力量。”2021年5月,州科学技术协会工作人员徐海英主动请缨参加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被选派到麻江县谷硐镇兰山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名农村长大的孩子,难以忘记土地的芬芳;一名新时代的青年,转变成“跑田坎”的驻村干部。从州科协到麻江县,从城市到乡村,徐海英克服种种困难,迅速转换角色,围绕“一宣六帮”的工作职责,用心用情用力帮扶,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收获了与人民群众鱼水般的浓厚真情。
把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作为“第一要务”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徐海英经常念叨着。驻村以来,他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第一位置,通过实地走访倾听群众心声,结合“三升一降”政策抓好支部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委班子。大力抓好星级化、积分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集中学习和常态化警示教育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产业发展兴旺的坚强战斗堡垒。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加强人才储备和回引,徐海英心里一直在盘算着。通过政治引导和个人意愿,培养了3名后备力量,发展了2名年轻党员进入村委班子,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年轻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打造兰山村乡村人才工作交流平台,汇集了30余名在外发展就业的各类人才,回引了贵州民族大学王章鸿博士等“乡贤”回村授课指导,共谋家乡发展,留下更多“乡愁”。
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第一责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为抓牢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推动兰山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帮扶单位、科研院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支持下,徐海英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和会议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出产业发展的“1+N”模式,暨兰山村农特产品(蕨菜)加工厂+养猪场+林下魔芋种植基地+千亩林下中药材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这个大舞台、各帮扶单位和社会爱心企业争取到各类资金150万元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鼓励群众发展各类产业,增强其内生动力,是徐海英最关心的事。蔬菜、太子参、园林绿化、烤烟、三黄鸡、养牛等产业在村内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了。
“徐书记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符合兰山村实际,我今年又种了20亩(1亩=0.0667公顷)。”太子参种植户陈梅说。
通过发展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业、就业,老百姓在拿工资的同时,也与基地的效益相捆绑,有了奔头,种植用心了,产量也提高了。2022年累计带动群众务工收入达202万元。
把人民群众身边小事作为“第一大事”
当好人民的勤务员,知百姓冷暖,解民之忧,始终是徐海英心坎上的第一大事。
“到村以来,徐书记在为老百姓宣传好党的各项政策的同时,也时刻将群众身边小事放在心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尚国说。
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中,徐海英了解到:产业路不通、移动网络信号差、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少、灌溉水渠破损等成了群众的烦心事。针对这些问题,徐海英一一建立整改台账,积极向帮扶单位请示汇报、沟通协调部门到村解决问题,最终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了“欢喜事”,并得到他们的肯定。
改造和新建便民产业公路3公里,新建移动网络基站2座,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标志20个,修复灌溉水渠4公里,改造人饮工程1个,受益人数达1000余人。
“徐书记接地气,人实在,我们的便民路、水渠修复都得到他关心支持。”在老党员龙基祥眼里,徐书记是一个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的人,一个俯下身子把兰山村当成第二故乡的人。
胸前的党徽,熠熠闪光,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如今的兰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团结一致战斗强,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乡村建设越来越好,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深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