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宗和
一、思州战鼓的文化根植
思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思州战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美德,以其积极向上的内容,通过自娱自乐的形式,表达了历代岑巩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对于思州战鼓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贵州为牂牁国国境,后至战国初,牂牁国衰裂,南有南越兴起,占领它的南部中部,以番禺为首邑;北有夜郎兴起,占领它的北部(即老根据地),以夜郎邑为首邑,贬原牂牁国君及其民族,使居夜郎邑。
思州地处西南要冲,素有滇、湘、黔“咽喉要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锣鼓有极大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作为夜郎国军队在对外征战助威或练兵之用。而鼓最主要是在古代战斗中,是兵家用来作为激发士气的号角,古人曹刿有“一鼓作气”的精辟论断,还有传说思州大地的古战场上的鼓声地动山摇,对战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思州人对“鼓”有了无比的热爱和崇敬,干脆把“鼓”称为“思州战鼓”了。
古时候,由于受经济制约,鼓的数量不多,当社会发展及畜牧业的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各种鼓舞,是以鼓为道具或作为主要乐器,在锣、镲、钹等打击乐配合下进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在反映出少数民族心悦豪迈中,尚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主要是用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等活动。
战鼓文化经历了人们世代的传承,到了明清时期,战鼓文化涌现出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集成性的碰撞融汇高潮,使思州的鼓乐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思州的战鼓文化主要是由当地的民俗活动作为载体的,民俗活动为思州战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民间音乐生存的基础,其主要表现在祭祀迎神、锣鼓表演、驱邪以及丧葬仪式中。
思州的民众崇尚打鼓,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就要举行斗鼓比赛。在战乱灾荒的年代,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在长治久安时,人们祈祷家和万事兴。人们通过竞技表演的娱乐活动来使劳顿了一年的身心得以修整。无论大寨还是小村,都购买有锣鼓。
思州战鼓除了古代是作为打仗号令外,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岑巩人民在思州傩技傩戏、龙灯、花灯、舞狮、丧葬祭祀活动中,无论哪个寨子、哪个姓氏、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锣鼓。
民族文化能够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依赖特定的文化符号而存在。岑巩人民历来对特定共同的文化符号——思州战鼓存在着极其普遍的无法替代的情感依赖,日常生产生活中都在自觉不自觉间以不同形式塑造着自身的文化身份和创造文化价值。对于散居在思州这个古老的各个民族村寨的人们,战鼓是大多数村民的一生所爱。岑巩的红白喜事所普遍善用的锣鼓的历史久远。因此,思州战鼓文化的传承,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岑巩人民积极乐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自信自强的文化品格。由此可见,思州战鼓的文化土壤根植深厚,是其他文化根基无法比拟的。
二、思州战鼓的传承发展
思州战鼓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作为岑巩人对自身所处的传统文化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战鼓文化赋予现代文明新内涵,呼唤基于传承与发展思州文化的新举措势在必行。
(一)高度重视
首先是岑巩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一是把思州战鼓作为岑巩最珍贵的非遗文化向国家申报,最大努力地争取国家支持。二是对思州战鼓的品牌打造,出台政策,加强领导,保障措施有力。三是成立专门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机构,加强对思州文化研究会的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奖励科研成果。四是每年有一定财政预算经费作为思州文化科研经费。建立思州战鼓基地,设立战鼓舞台、战鼓企业、战鼓产业园和战鼓文化节等建设项目并投入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战鼓文化调研交流,深挖战鼓文化的内核,出版发行战鼓文化相关书籍和资料,用详实的资料佐证思州战鼓文化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成熟标志和时代影响。
其次是思州文化研究会的重视,思州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是要着力思州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要以研究思州战鼓为突破口切实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是思州战鼓协会要发挥思州文化研究主力军作用,要以“抓铁有痕”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组建好团队,加强培训,苦练本领,认真总结。要引进来,走出去,融合各家之长,用最好的手段生动诠释思州文化故事,不断提高思州战鼓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是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对思州战鼓进行广泛持久的滚动宣传,争取岑巩或贵州籍某文化名人代言,在沪昆高速公路岑巩段显著位置矗立“思州战鼓”大型雕塑,作为思州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也将是岑巩对外宣传的一张巨幅名片。让思州战鼓形象驰名中外,享誉世界。
第五是岑巩县委县政府层面要根据民间习俗,确定思州战鼓文化节日。思州战鼓文化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被当地多种民族文化所渗透,通过民间历史人文的长期积淀,现已经成熟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精神食粮。“思州战鼓节日”的确定,是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思州战鼓节日,一旦确定,就必须大造声势,邀请全国乃至海外战鼓团队,举办万人擂鼓比赛盛世场景,用视频、音频、软文、新媒体融合为载体,贯穿各渠道媒体平台,再现骄傲中国思州万人战鼓震撼场面。以节为媒,以鼓搭桥,打造岑巩世纪网红大县,为岑巩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进村寨、进社区、进校园
思州文化进村寨、进社区、进校园,在岑巩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影响较大,反应良好,比如“土家摆手舞”、“金钱棍”等。街道社区的广场舞,村寨的红白喜事,中小学的课间操都采用了老百姓喜欢的民族民间文化,广泛的宣传了民族文化,特别是学校大课间以民族舞蹈和音乐为主旋律,潜移默化的滋养了孩子们的心身健康,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州战鼓文化进校园,首先就是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把它纳入乡土教材的范畴,有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以及教育质量评估实施等措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良好渠道。
民族文化建构学校与社会新关系。基于耦合理念统一乡村振兴双重价值取向,还需要推动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着力建构学校与社会的新关系。一般而言,任何社会都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的独特历史,都是一定历史境遇下扎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本土文化”。因此,任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只能是指学校与某一具体“本土文化”的关系,而不可能是与一个抽象的“一般社会”的关系。进言之,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要传递某一“本土文化”成年累月所积累的文化,以便使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把握这种文化,理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本真价值。因此,倡导用民族文化建构学校与社会新关系,体现了用民族文化拓展教育的两重社会功能:一方面,用民族性筑牢学校的文化根基,赋予学校维系和支撑社会文化生活的责任;另一方面,用现代性丰富学校的时代意识,将学校发展与时代进步相融合,在连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属性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三)普及化、规模化、品牌化
思州战鼓生动诠释了思州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思州文化赋予岑巩乡村振兴新意蕴。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文化源自人的实践,是为了人的自身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正是通过文化实践而赋予自身以主体意义与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传统中,文化源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层含义。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语境中,文化能促进人的发展,寓含育人的意蕴。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丰厚独特的乡土文化,奠定了现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作为农民的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同样,思州文化不仅具有建构精神世界的意义,还有传播乡村文明和聚合乡村社会的特殊功能,思州战鼓的普及化是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不容忽视的精神滋养与价值支撑。
思州战鼓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我们利用好现成的规模,高度重视,提高战鼓文化规范化、规模巩固化、使其专业化,最后达到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和“思州战鼓文化艺术活动周”的开展,思州战鼓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复兴,在州县两级党委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岑巩县加强了思州文化研究会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思州战鼓协会,并有序的火热的干起来了。首先是有条件的村寨陆续组建起了以中老年人居多的战鼓队,各乡镇、街道、社区也相继在组建战鼓队。思州战鼓协会还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战鼓组织培训,鼓手打击培训。其次是规范了战鼓的打击内容,从思州战鼓积淀的内容和形式上,总结了思州先民模仿动物形态、声音和动作,创作了近百种鼓锣曲牌,如《百鸟朝凤》《鸡啄米》《马蜂过坳》等等,内容丰富,情趣盎然。旗手和鼓手均英姿飒爽,威风八面,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战国时期夜郎军队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
思州战鼓目前已经被列为县级“非遗”项目,正在申报州级“非遗”项目,有望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小型战鼓队上百支,30人以上中大型鼓队有夜郎战鼓队、土司战鼓队、马家寨鳌山战鼓队、思州府古城战鼓队、小顶山战鼓队等32支,参与者多达上万人,思州战鼓在思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呈现盎然生机。目前,思州文化研究会携思州战鼓协会,正在谋划组织全国性大型战鼓赛事,宗旨在以赛助旅 激活岑巩全域旅游新功能,扩大岑巩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岑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提升思州战鼓文化的质量,打造思州战鼓文化中国品牌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岑巩县水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