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杨军 冯哲 杨峰
“原味”密码:
“村超”保持乡村足球“原汁原味”的特点,没有赞助商,没有商业气息,从组队形式、赛事风格,到奖品设置都十分接地气。比赛前,村民们肩挑糯米饭、腌鱼、卷粉等特色美食,伴着悠扬的芦笙与球员一起步入绿茵场。中场间隙,苗、侗、水、瑶等民族姑娘身着盛装载歌载舞闪亮登场,将舞蹈、歌曲、服饰等民族元素与足球完美结合,刮起“最炫民族风”。无数观众跨越千里而来,只为一睹原味“村超”盛况。
每逢周末,“村超”赛事在榕江县城北新区体育馆如期举行,可容纳5万名观众的看台座无虚席。
赛前和中场休息时间,村民们肩挑本地特色美食,为现场观众热情“投喂”。他们轮番上阵,进行侗族琵琶歌、水族芦笙铜鼓舞、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表演,为“村超”加油助兴。
受现场气氛的感染,热情的观众不约而同从看台走向球场中央,加入歌舞表演,刮起“最炫民族风”。
“村超”因其接地气的办赛风格、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热烈的现场氛围,迅速火爆网络。无数观众跨越千里而来,只为一睹原味“村超”盛况。
跨越千里,相约“村超”
6月15日凌晨5点,上海。许广成洗漱完毕,背上行囊,驱车奔赴千余公里之外的“村超”赛场——榕江。
6月15日下午5点,济南。张晓丽踏上飞往贵阳的飞机,目的地同样是“村超”赛场——榕江。
6月16日上午10点10分,广州。舒济民在广州南站坐上了开往榕江的高铁。
刚过而立之年的许广成是安徽人,在上海从事建筑行业。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闲来无事的许广成打开抖音,看到贵州“村超”火爆的短视频,让他激情澎湃、无比震撼。
从小就热爱足球的他,被“村超”狂热的球迷氛围、精彩的进球瞬间、多彩的民族文化深深打动。
这一夜,他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萌生了到现场亲身感受“村超”原味足球魅力的想法。
张晓丽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23岁的她今年即将大学毕业。
张晓丽酷爱旅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从短视频看到贵州“村超”,不仅有她喜欢的足球,更有她热爱的美食,便有了要去“村超”现场体验原味足球和美食的想法。
今年41岁的舒济民系广州人,是一名历史教师。
平时喜欢研究各地风土民情的他,在短视频中看到贵州“村超”现场精彩的侗族琵琶歌、摆王木鼓舞、芦笙舞、水族水书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表演,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想要亲临“村超”现场感受一番。
因为原味“村超”,三个人从不同城市出发,6月16日先后抵达榕江。
打卡美食,享受“村超”
最先抵达榕江的是张晓丽。
一下高铁站,她便坐上免费接送外来游客的专车。
“师傅,本地最有名的特色美食是什么?”
“榕江牛瘪啊!不晓得你们外地人吃得惯不。”
“我是吃货,只要你们能吃,我肯定吃得来。”
听完师傅的介绍,张晓丽决定中午就品尝一下榕江牛瘪。
师傅将她带到忠诚镇“中国瘪王”餐馆。初尝牛瘪,张晓丽只觉入口微苦,随之而来的是牛肉的清香,回味无穷,让张晓丽领略到了榕江美食的独特。
下午5点40分,“村超”开赛。张晓丽来到榕江县城北新区体育馆“村超”现场。
同时到来的,还有许广成和舒济民。
只见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挑着腌鱼、糯米饭等美食,端着杨梅、西瓜等水果,伴着悠扬芦笙和铿锵的锣鼓声,载歌载舞进入绿茵场。
独特的入场方式,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球迷观众只管看球,剩下的我们宠你!”中场间隙的互动环节,场上气氛更加热烈。牛头肉、糖糕、糍粑、鱼生,“村超”现场村民的美食“投喂”,根本停不下来。
张晓丽、许广成、舒济民挤在人群中,一边被场上精彩的足球比赛所感染,一边品尝着村民们的美食“投喂”,感到无比享受。
午夜时分,一天的比赛结束。他们三人还意犹未尽。
“明天是‘超级星期六’,有民族文化展演,到时更热闹,氛围更浓。”听着场边志愿者的介绍,他们对“超级星期六”更是充满期待。
深夜12点,张晓丽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志愿者很快帮她联系到了当地的群众,可以在老乡家里暂住。她激动地握着志愿者的手,半天说不出话,一个劲地点头感谢,并竖起大拇指。
晚上,老乡给张晓丽准备了丰富的美食,有自制的腌鱼、地道的卷粉等,香味弥漫,令人垂涎。经不住老乡的热情,很少喝酒的张晓丽,这一晚醉了。
吃完饭后,看到热情的老乡忙着收拾整理干净的床铺,张晓丽眼里泛出了感动的泪花。
当晚,许广成和舒济民也在当地附近的老乡家里借住,同样的待遇,同样的感动。
足球盛宴,文化大餐
6月17日,“超级星期六”。
下午2点,许广成早早来到“村超”赛场,比赛还未开始,但热情的球迷已占满了球场的座位。
空旷的足球场上,有很多人在踢足球玩,许广成也兴致勃勃地走上球场,和现场的球迷踢上几脚,过了过球瘾。
下午3点30分,球赛开始,现场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许广成也情不自禁跟着观众一起呐喊。
突然,一个球员接到后场的传球,漂亮地凌空垫射,球直奔球门远角,应声入网。
“球进了,好球!”全场的观众欢声雷动,齐声喝彩。
场边,各村的拉拉队员们身着民族服饰,敲着锅碗瓢盆,扯着大嗓门,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
中场休息,双方球员还没走下场,欢乐的人们已经跑进球场,有的拿着手机拍照留念、有的兴奋地在球场上撒欢奔跑、有的趁机拿球踢上两脚过瘾……
晚上7点20分,第三场比赛开始。坐在观众席上的舒济民拭目以待,他期盼的原味民族文化表演,中场休息时将要进行。
解说员激情洋溢的解说声,以及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让他融入了欢乐的海洋。
在比赛紧张进行时,解说员用一口夹杂榕江口音的普通话,喊出“hang棒浪,呼呼”的加油声,“乡味儿”十足,感染力极强。
当裁判员吹响中场结束的哨音,绿茵场上开始了每隔13年才举办一次的苗族鼓藏节仪式,高扬的旗幡,各型的芦笙,漂亮的百鸟衣,令现场观众大开眼界。
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族群众,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展示着蜚声世界的《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等非遗文化,并与现场观众一起互动,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村超”大舞台,绚丽民族风。舒济民、许广成、张晓丽和观众们涌向绿茵场中,手挽手跳起欢乐的舞蹈,为足球狂欢。
这个“超级星期六”的夜晚,踢球的、观赛的、呐喊助威的、吹奏芦笙的、品尝美食的……球赛与民俗活动同步上演,既是足球的盛宴,也是文化的大餐。
凌晨的钟声敲响,五彩缤纷的烟花照亮夜空,当晚的球赛和民族文化表演虽然已结束,但不少观众仍驻足球场,久久不愿离去。
许广成、张晓丽、舒济民三人伫立球场,仰望着球场上空璀璨的烟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