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玉良 石涛) “国家推行的稻+鱼种养真好。鱼类在水稻下活动,有效提高泥土的疏松度,促进水稻分蘖,减少杂草生长,解决百姓长期薅秧历史。此项不仅保障稻谷丰收,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近日,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养鱼大户、党员致富带头人杨昌明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据悉,黄平县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稻田养鱼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宜人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稻鱼业的发展。该县在稳粮食的前提下,以“增效益、护安全、保生态”为目标,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的“长效方式”,在全县11个乡镇142个村推行稻田养鱼项目。各村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项目支持下,采取“支部+稻田+鱼”的发展模式,迅速掀起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大发展的热潮。
“去年七月半,我把我家那5亩稻花鱼放出来过节,没想到,鱼在田边就被闻讯而来的人抢购完了,自己想留两条来尝尝鲜都没有份儿。不过,光卖稻花鱼一项,就收入了近7千元。”旧州镇寨碧村稻+鱼种养户、入党积极分子王文珍高兴的告诉笔者,“从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我这5亩田,稻谷和稻花鱼一定又是个好收成。管他三七二十一,今年七月半,我先留两条来尝尝鲜再说。”
近年来,黄平县积极推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积9万多亩,示范点15个,示范面积1500亩,为农户亩产提升40.4%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平特色的粮食生产安全与渔业增产增收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