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67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
伴随着自治州的成长,全州交通运输事业有力脉动,从成立之初的仅3条干线公路到如今公路成网、高铁飞驰、飞机翱翔。
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新路!在历史的考卷上,写下奋进的答案。
67年来,黔东南州以“建设大交通,带动大流通,促进大发展”为目标,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综合交通规划格局,全力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道为脉络、小康路为基础”的公路路网体系,扎实推进内河水运发展,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同步推进铁路、民航及邮政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邮政“五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从“天堑”到“通途”,建设大交通
沿剑榕高速出发,只见群山之间,沟壑纵横,景象万千。
清朝名臣林则徐在行经这片土地,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横亘在剑河和榕江之间,有难以跨越的雷公山,有“大、杂、难”的地形条件,还有沿线人民的发展愿景。
2017年5月,剑榕高速正式动工,全长 115.115 公里,桥隧比高达 76.69%,2020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剑河至榕江的行车时间从原先的3小时缩短至1.5小时。
这是我州67年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高东低,崎岖险峻,交通十分闭塞。1956年自治州成立之时,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928公里,没有铁路。清水江、都柳江、氵舞 阳河等水运航道,也只能通行小吨位木船。
1958年10月15日,途经麻江县的黔桂铁路通车到贵阳,黔东南州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
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黔东南州实现县县通公路;
2005年9月16日,黎平飞机场试航成功,结束了黔东南州没有民航机场的历史;
2016年12月21日,清水江(锦屏-白市)高等级航道建设工程完工,建成高等级航道57公里,改写了自治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2014年12月26日、2015年6月18日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依次建成通车,黔东南州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2015年12月24日,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东南州顺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
如今,全州铁路单线里程达516.3公里、公路里程达30598公里,建成民用机场两座、内河航道里程达1268公里。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带动大流通
“现在出门都是水泥路,寨上小车也越来越多,走亲访友、赶集、务工都方便,生活越来越好了!”从江县加勉乡南烧村村民吴老代坐在家门口,望着眼前平整干净的公路感慨万千。
我州不断优化农村交通路网,聚焦服务发展,优化提升功能,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州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麻江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黎平县、榕江县列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目前各县(市)正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示范创建成果。
为协调推进两地三县(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带动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缩小城乡运输服务差距,解决沿线群众出行需求。我州积极与黔南州沟通协商,于2022年1月14日正式批复开通凯里至都匀城际公共交通线路。该线路成为全省第一条连通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公交线路,将服务民生写在大地上。
借助乡村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网,我州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不仅让快递进了村,更让山货进了城。从江县侗族小伙吴远刚凭借一部联网手机,就把家乡的特色“土货”卖出了山门。
此外,通过从严开展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全面加强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全州交通运输行业平稳可控。新冠疫情期间,我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交通运输防线。
(下转A3版)
(上接第一版)
从“苦于出行”化作“乐享其中”,促进大发展
随着贵州“村超”火爆出圈,我州各地旅游也迎来了新机。黎平、从江、锦屏、丹寨等县纷纷组织队伍前往现场推介,组建车队“点对点”免费接送游客到各自景区景点旅游。
“很早之前就想来黔东南,但是听闻交通不方便就没成行,现在不仅有高速、高铁直达,到村子里也非常方便。”从广东深圳到榕江看“村超”的王玮一家四口,现场看到推荐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后,一路前行到黎平县黄岗侗寨,感叹道:“公路周边很美,公厕、护栏、观景台等各类设施也十分完善。”
今年5月1日,我州与《中国国家地理》联袂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1号公路包含了以肇兴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和以西江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旅游精品射线。沿线传统村落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原生性保存完好,合理镶嵌了文创驿站、生态民宿、网红观景台等配套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田园牧歌、古寨炊烟、笙歌起舞。
一路通,百业兴。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贯穿“黎从榕”“桥头堡”核心地带,不仅串起了绿水青山,催生了金山银山,还让许多人享受到了“诗和远方”,更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许多村寨因此而兴。
“公路通到家门口,游客也越来越多。”依托旅游公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寨,该村厦山民宿经营者兰通群说:“一到假期,民宿就提前订满了,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现在,也不用去外地务工了,更加有信心留在家乡创业。”
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群众。67年光阴,苗乡侗寨大道纵横,带动着沿线城镇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引领黔东南从闭塞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