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六十七年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只是短暂的瞬间;六十七载春华秋实,黔东南农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州从昔日吃返销粮到现在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生态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地瘠民贫到富饶的特色农产业,密如繁星的城镇村落,无不是67年来黔东南农业农村沧桑巨变的标志。
聚优势 赋能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1979年起恢复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逐步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黔东南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1 年,农村改革的春风吹拂着苗乡侗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使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迅猛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伴随着自治州成长的足迹,“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苗侗儿女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农业奇迹:201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突破270亿元,分别是1956年2.89亿元、1978年4.54亿元的93.5倍和59.5倍。
种植结构——农业生产由单一以粮为纲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农机设施——从耕牛犁地到如今的全程机械化……
67年来,我州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从曾经的历尽沧桑穷山僻壤到如今的生态之州苗岭明珠。
特别是黔东南经济转型以来,伴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适应市场需求,向着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生态有机农业方面转变。
时下正是罗汉果管护的关键期,在锦屏县铜鼓镇的山核桃种植基地里,山核桃林下套种的罗汉果长势喜人,技术人员正指导工人们抢抓时节,如何科学进行抹芽,促进罗汉果更好地开花、结果。
“从种植到罗汉果成熟有很多步骤,目前是抹芽,之后要人工授粉,期间要非常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等等,公司聘请我过来对罗汉果种植进行全程的技术指导。”来自广西的技术人员王书班介绍道。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抓好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近年来,我州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三年倍增计划、“6个100万”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做大“两茶一药”、食用菌、水果等特色种植业生产规模和生态家禽、牛羊产业等生态养殖业规模。
乘东风 有效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建州初期,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到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转变。
乘着农业改革发展的东风,我州按照培育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百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等,在蓝莓、茶叶、中药材、生态家禽等领域实施“一业一策”,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并通过产业带动,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州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6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7家,培育千万元龙头企业118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789家,示范合作社发展到501家,培育年产值超百万元合作社138家。
盛夏时节,放眼黔东南大地,瓜果飘香,万物蓬勃生长,生机盎然。
麻江的蓝莓结果了,锦屏的罗汉果已经入花期,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喜悦的笑容在苗乡侗寨农民的脸上绽放。
藏粮于地 守好“粮袋子”
民以食为天,粮兴则天下定,粮衰则百业危。解放初期,我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广大贫困农民过着“一年瓜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
然而,不甘向命运屈服的苗侗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在拼搏进取,奋发图强,积极寻求通向幸福乐园的光明大道。
建州初期,全州农业生产以简单的种粮和分散的家户养殖为主,种植业以种粮为主,蔬菜品种以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用于耕作的牛和传统的家庭养畜、养禽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中,我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同时,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加大高产品种和“绿色稻+”、水稻钵体育秧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
目前,我州持续推进州、县、乡三级党政领导领办粮食高产示范田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菜篮子”保供工作,确保重要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全州纳入“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保供调度的规模以上种植养殖生产基地共有977个。
用好“三驾马车” 跑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速度
自治州建州以来,黔东南的农业发展成就不断凸显。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相关扶持政策,黔东南积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特色农特产品逐步发展成型。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州委州政府狠抓农、畜(水)产品品质提升,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孕育了一大批优质的特色农产品。
围绕黔东南良好生态优势,以标准化、有机认证、品牌发展“三驾马车”助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施秉县养殖菜牛、黑山羊、鹅,岑巩县养殖甲鱼、种植水蜜桃,从江的椪柑、香猪,榕江的脐橙、香鸡,雷山的茶叶蔚然成风。
通过示范的带动,农业品牌不断提升,2023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个,认证总量达49张,认证总面积达5.4万亩(1亩=0.0667公顷)。吸纳“苗侗山珍”会员单位24家,会员数量发展到192家。
我州各县各乡镇群众根据当地特点,种养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逐步走上了“加工围绕市场转,农民围绕企业转”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
砥砺前行,乘势而上。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记录了黔东南农业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田畴织锦绣,沃野绘新景。展望未来,我州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绘就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