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隆文
黔东南是一块红色革命热土,革命遗址众多。近年来,州县各级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首先,在保护管理方面:一是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州、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如:黎平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旧址、黄平旧州革命遗址群,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二是纳入各类教育基地管理。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等。三是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予以保护修缮。编制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了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黄平县旧州革命文物数字化开发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项目,以及三穗良上红六军团宿营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黄平红三军团作战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总投资3460万元。
其次,在开发利用方面:一是纳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予以规划发展。黎平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100个景点之一;2022年,我州推出的“红色沃土·康养福地——‘桥头堡’红色之旅”,入选贵州省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等。 二是纳入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场所免费开放。三是纳入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每逢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节日,州和县市有关单位、学校,都要组织党员干部、师生,赴黎平会议会址、中共凯里小组活动旧址等开展主题党日和现场教学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红色美丽村庄项目予以开发建设。黎平中潮佳所至县城长征历史步道、台江县皆蒿至施洞镇长征历史步道等6条长征历史步道,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予以开发建设……
虽然我州革命遗址在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予以研究解决。
1、核查不够深入,底数不够清晰。尽管此前州县有关部门对境内的革命遗址开展过多次调查,但从州委党研室编辑出版的《黔东南州革命遗址概览》(以下简称《概览》)和近几年的核查统计情况来看,还有许多遗珠之憾。如天柱石洞九龙山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战斗遗址,凯里张毕来故居、三穗陈英章烈士墓等,没有收入《概览》之中;剑河凯寨、沟洞、谢寨,天柱汉寨等部分散葬于民间的红军烈士墓,尚未被有关部门纳入管理。
2、体制机制不顺,管理保护不力。州境内的革命遗址分由宣传、文化、民政、党史等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有的部门职责交叉,管理权责脱节;有的产权所属不同,责任难以落实。现存革命遗址中,除已纳入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能得到较为妥善的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外,多数尚处于待保护和开发利用状态。一些遗址因自然灾害、年久失修损害严重,因缺乏资金无法及时修缮,险情不断加重。
3、开发利用不足,传承弘扬不力。一是考证不够充分,研究还需深入。州、县涉及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机构与人员偏少,理论研究人才匮乏,研究成果有限。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前景受限。受时代发展、建筑场地、投入经费等限制,大部分纪念场馆的建筑设计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停车场地狭小,安防形势严峻。三是展览内容单薄,展陈手段滞后。普遍存在展陈图片多、陈列实物少、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应用不足问题,展览形式和展陈手段单一,展览主题缺乏新意,情景体验和现场参与不足,展陈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四是专业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受机构编制所限,州境内的党史陈列馆、纪念馆等讲解人员多为临聘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够稳定;展陈场馆管理缺乏文物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五是开发层次尚浅,品牌效应不强。与革命遗址遗迹相关联的人物故事挖掘整理不够,对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在理论上研究不深,以革命遗址遗迹为背景和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不多、电影电视偏少,缺乏品牌效益。
4、损毁破坏严重,难以恢复原貌。一些重要革命遗址因水库、公路、城镇建设等,已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甚至已经消失。如剑河县里格红军搭浮桥渡江遗址、锦屏红军伤病员乃雅桥牺牲遗址,已在三板溪电站建设中被淹没;三穗良上红军标语、施秉白塘红军标语、麻江县底珍寨抗日宣传标语等,因墙体垮塌或房屋拆除损毁;州内不少红军战斗遗址、剿匪战斗遗址等,没有立碑或挂牌保护,因自然风化、无人管理濒临消失。
综上所述,针对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强政治意识,明确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保护和开发利用革命遗址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保护和开发利用革命遗址的责任感、紧迫感。始终坚持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治定位,坚定不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紧紧抓住国发〔2022〕2号和黔府发〔2022〕7号文件的历史机遇,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切实抓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优良革命传统方面的教育功能,把红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历史研究好,把红色文化建设好,把红色旅游开发好,把红色精神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2、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站在推进政治、文化、经济建设的高度,将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统筹规划发展。将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到位。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强对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领导和管理。拟定指导规范,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对革命遗址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撑。
3、加强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加强地方立法,实施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革命遗址立法保护途径和模式,制定并施行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将革命遗址保护开发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教育引导各级各方面和全社会积极参与革命遗址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革命遗址的行为。二是组织摸底调查,落实保护措施。对原已统计在册的红军遗址、抗战遗址、剿匪遗址等,进一步予以调查核实。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按档次对各处遗址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评估,为开展保护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具有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址,进一步落实责任、措施和资金,实现应保尽保。三是科学规划布局,盘活资源价值。将革命遗址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制定革命遗址保护详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综合布局,促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总体要求,突出特色,深度还原红色风貌的历史脉络,彰显红色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感,盘活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使革命遗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光彩。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基地建设。研究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文物保护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将基地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完善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加强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修缮,丰富和改进基地陈展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基地场馆的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倾斜和支持,通过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留住讲解队伍,留住研究人员。加强对红色文化讲解员、基地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地人员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五是保护开发并举,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境内地理风貌、人文条件、产业特色,对革命遗址进行整合,把革命遗址、特色民居等建筑资源,按照文化旅游的要素进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4、加强宣传推介,丰富人文内涵。一是利用现代传媒,拓展宣传领域。加强革命遗址等红色图书编辑出版,加大报刊、电视对革命遗址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现代传媒,认真做好“互联网+”这篇文章,全方位拓展宣传领域,持续增强革命文物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挖掘思想内涵。加大革命遗址的挖掘、研究力度,努力提炼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借助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举办红色文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研究和阐释红色文化的深层次思想内核和新的时代内涵。三是转变展陈理念,改进展陈方式。深入研究展品的人文价值,切实增强展陈题材和展品的故事性,并注重展品陈设的艺术性设计。合理利用现代灯光与信息化技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场景,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展陈的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四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品牌效应。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阵地作用,积极实施红色文化品牌战略,悉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项目。邀请知名专家、作家,以革命先辈长征时期转战黔东南的史实为题材,编写历史小说、剧本,拍摄影视、舞台作品等,讲述好黔东南革命故事,打造好黔东南红色文化品牌。五是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宣传、教育、文化、史志等部门,要有规划、有计划地组织纪实和文艺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文化产品,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广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重走长征路等红色研培体验活动。通过举办革命题材图片展、书画展、党史宣讲,制作专题网站、网页,开辟直播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宣传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研室正县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