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7月27日

邂逅高原秘境

—— 走进美丽净土阿坝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曹杨军

七月的阿坝,令人沉醉。

这里是一块生机勃勃、绿色涌动的土地。改革与创新塑造她的根骨,绿色和生态装点她的眉眼,摇荡的绿意如同经脉从草原、深山向乡野、城市蔓延,把大地连成一片,8.4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风韵,尽在其间。

这里是一片红色火种燎原的土地。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来到四川,在川西北地区迎着风雪翻过一座座巍峨的大雪山、踏着坚定的脚步迈过茫茫的沼泽草地,创造出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辛、最为悲壮的伟大征程。

这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阿坝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产业重构,以新业态项目为载体实施多产融合,让全域旅游迸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为“美丽经济”铺就了发展底色。

绿色谋变带来丰厚馈赠

从阿坝州九寨沟县驱车沿河岸上行,云淡风轻,水清景美,一种清新与愉悦之感油然而生。

在勿角镇,绿色覆盖全域——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里,4只熊猫惬意地打滚,远红外相机记录着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在山对面的甲勿村,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特色民宿错落有致,让人赏心悦目。

绿起来、美起来,更要让老百姓富起来。阿坝州积极探索实践路径,紧扣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积极培育“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同时,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农产品、中藏医药等新兴绿色加工业健康发展,水电传统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载能企业技改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生态产业成为经济新引擎,阿坝州走出一条绿色的康庄大道 。

如今,阿坝大地兴起一个个绿色产业,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红色土地续写锦绣华章

行走阿坝,雪山、草地、飘扬的红旗、肃穆的雕塑,都在讲述着红军的不朽史诗。

作为长征精神代表性见证地和承载地之一,阿坝是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人数最多、驻留时间最长、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党内反对张国焘分裂斗争最激烈、军民鱼水情最深厚的地区。

红色资源不仅是一段段红色故事、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红色遗址,它是那段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阿坝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好红色资源,是赓续党的红色血脉的重大命题。一直以来,阿坝州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为载体,构建形成“体验+激情+案例+融入”多元化、立体式特色教学体系,将静静矗立的革命遗址遗迹转化为鲜活的党性教材。

守正,才能脚底有根;创新,才能润物无声。阿坝州立足红色影像,打造可视可听学习载体,推出《口述历史》《胜利曙光》《解放懋功》等40余套音像教材,让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记忆“热起来”、红色场馆“潮起来”,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阿坝儿女的精神血脉。

全域旅游奏响时代乐章

走进阿坝,缤纷景色蔚为壮观,自然风光引人入胜,或幻彩如画恰似大地的“涂鸦”,或深沉古朴包含历史的印辙……旅游风景道宛若丝带般缠绕其间,将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织就了一幅人与路、路与景和谐相依的美好画卷。

从赏析大熊猫生活形态和栖息环境资源,追寻红军长征红色足迹着手,推动“熊猫大道”风景大道建设;从体验厚重藏羌文化、赏析绝美自然景观、驻留避暑健康养生等方面着力,打造出G317藏羌文化走廊最美景观大道;从赏析黄河落日、体验帐篷文化、大美草原上观鸟寻狼等处用心,打造出河曲马黄河文化风景道……

当前,放眼阿坝大地,处处都是环保的“战场”、攻坚的“前线”。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大力整治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市场环境,重拳出击、打击乱象,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干部职工身体力行,带头走街串巷、走村入户捡拾垃圾、打扫卫生,致力于让各族群众和各方游客进出放心、游玩舒心、居住安心。

处处是景点,全域皆旅游。如今,在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阿坝州已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特色经济体系。借势发力,大美阿坝正快速驶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

--> 2023-07-27 —— 走进美丽净土阿坝 1 1 黔东南日报 c222765.html 1 邂逅高原秘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