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光洪
从无到有。从江县,佛黔协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一幢幢新式厂房,在一片平地上,纷纷拔起。
机器轰鸣。凯里炉碧经济开发区,黔玻永太二期加快建设,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产值15亿元,带动新增就业300人。
……
一幅幅图景,浓缩着实绩。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用好“桥头堡”政策,以“一体两翼”战略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重点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出“延续恢复、逐月向好、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成绩来之不易——
承压前行 经济延续恢复
成绩来之不易,更需清醒坚定。背后,凝结着承压前行、攻坚克难的努力。
去年以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矛盾交织叠加。黔东南州经济体量小、基础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承受的压力尤大一分。
“需求不足,水泥价格持续下跌。尽管生产成本不是很高,但综合成本累计起来,各家企业基本都是在做亏本买卖。”面对需求不足,黔东南州水泥企业普遍有这样的感受。
如何抗压前行?
黔东南州坚持从稳预期、强信心入手,全力打通企业发展“盲点、难点、痛点、堵点”,扎实做好惠企纾困工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上半年,系统梳理出具体惠企事项127条,通过政策宣传解读,有效消除了企业对政策理解的“盲点”;大力开展企业走访服务22825户次,收集企业问题1561个,解决1439个,问题解决率92.2%,有效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难点”;按照“一企一策”要求制定兑现计划表,扎实做好惠企政策兑现工作,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2.78亿元,降低成本“痛点”,帮助广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尽享税费红利。
资金是市场主体运行的“血液”。
面对融资难问题,黔东南州坚持做好“政金企”对接,构建更具目标性、专业性的融资对接模式,打通融资“堵点”。上半年,全州入驻贵州金服平台的企业达9947户,企业入驻数为全省第四位,入驻金融机构153家,发布线上金融产品120个,实现线上授信金额6.85亿元。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稳住了市场主体,经济发展便有了动力源、群众就业便有了顶梁柱。经济承压前行、延续恢复,就有了坚实支撑。
基底不断夯实——
产业为先 增添发展动能
春风正劲,催人奋进。
2月10日,适逢兔年正月,浓浓的年味还未完全褪尽。一场特别的会议——黔东南州项目攻坚年暨产业大招商突破年工作推进大会在凯里召开。动员全州上下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唱响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抓项目主旋律,以“项目攻坚年”和“产业大招商突破年”为抓手,迅速掀起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新热潮,为加快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蓄势赋能。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抓产业、抓发展,就需有先行一步、快人一筹的实际行动,就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劲头。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坚持把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5+N”现代产业体系,每季度召开项目集中开工、现场观摩,组建5个产业发展招商专班,建立州领导领衔推进“5+N”现代工业产业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大招商突破年活动,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53.15亿元,引进优强企业87家。
春节刚过,贵州黄窖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后义就从仁怀市茅台镇出发了,250公里外的黄平县白酒产业园内,年产14800吨酱香白酒的新项目,正待建设生产。
“效率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白酒生产更要抢抓时节。”对企业在黔东南州的发展,魏后义充满干劲、充盈信心。
6月1日,贵州省对接长三角产业协作推介大会上,黔东南州签约项目4个,签约金额19亿元。
围绕主导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此次签约的4个项目:贵州天能循环材料产业园项目、岑巩县年产6万吨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一期)、天柱县年产2000吨NO—二甲基—N—硝酸异脲及附产8000吨硫酸铵现代化工项目、三穗县半导体封装生产线建设项目。将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底。
(下转A3版)
(上接第一版)
福祉持续增进——
保障有力 擦亮民生底色
“酒店房间订满了!”“餐饮店顾客暴增!”“西瓜卖得非常好!”“杨梅汁卖得很快!”——
火爆的“村超”,带动了一系列“黔货”热销。
“黔货”卖得出、卖得好,增收就有门路。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全面提振旅游市场,加快服务业复苏进程,服务业持续提质增效,增长增幅明显回升,增收效应大量释放。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现在有‘村超’比赛,我摆点小摊,卖竹筒饭,增加了许多收入。”榕江县忠诚镇寨章村村民石斌就是从旅游产业发展受益的群众之一。
产业兴旺,就是给群众增收的最大保障。
保障远远不止于抓产业、促增收。就业始终是群众的心头大事,是发展的基本支撑。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坚持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织密防贫监测网,将2.75万户、10.77万人纳入监测,对“三类”监测对象采取帮扶措施8.5万项,最大限度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大力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公共就业服务、扶持灵活就业等举措,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工作。
上半年,全州劳动力262.85万人,实现就业218.7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8.46万人,就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促进省外就业33.2万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8.14万人,落实就业创业政策补贴1.91亿元,惠及9.94万人次。
得来不易,成之惟艰。上半年,全州上下担难、担重,砥砺前行,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下半年,更需锚定目标,知难奋进,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