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7月28日

凯里市:“五化”工作法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 通讯员 刘睿

近年来,凯里市多举措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凯里市的宝贝,也为凯里市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当前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2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5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传生产性保护基地89个,代表性传承人群52个。

为了推动凯里市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1月,凯里市成立了以市政协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银饰刺绣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及服务工作组。工作组按照“加强特色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多元化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多次组织人员到基层部门走访,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讨论和提炼,最终形成了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内容的“五化”工作法。并制定了《凯里市银饰刺绣文化创意产业“五化”工作责任分解表》,明确各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责任,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科室,进一步压实部门工作职责,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民族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五化”工作法当中,规模化是市场发展的基础。工作组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着力抓好企业服务工作,推动疫情期间关停企业复工复产,全力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一方面组织小分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商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收集到的企业困难逐一研判,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努力做到“一企一策”。对于重点企业,工作组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服务。例如在鑫田民族服饰公司2号楼的建设过程中,工作组指定1名工作人员入驻企业,在企业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事宜方面提供指导。并带领企业负责人到银行协调贷款事宜,为2号楼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在工作组积极推动下,凯里市苗妹非遗博物馆、三苗匠人馆、云谷康养小镇、犇牛苗寨等旅游购物场所陆续复工复产,至2022年底共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营业收入692万元,解决就业335人。

在盘活民族工艺品产业中闲置资产的同时,工作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编制《凯里市银饰刺绣文化创意产业招商项目编制表》,主动培育新的市场主体。2022年,先后引进贵州黔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州贵凯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凯里市投资建厂,为全市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工作组的努力,截至2022年底,凯里市民族工艺品企业及个体数量达到908家,比2021年底的552家,增加了356家。

为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市场有序竞争,工作组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理念。为达到这个目标,通过督促行业主管职能部门制定市场规范管理的相关文件,加大对市场管理力度。同时,组织各职能部门深入到25家重点银饰刺绣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对金银饰、刺绣产品标准价格、产品质量、品牌申报及民族文化宣传等进行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了凯里市银饰刺绣工艺品市场管理。

同时,工作组积极指导成立相关行业协会,让协会作为政府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在推动市场主体有序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年初“五化”工作方案制定的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2023年5月,凯里市苗绣协会、凯里市非遗保护协会相继成立,标志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初见成效。

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品牌。在推动产业品牌化建设方面,工作组经过调研,结合当前凯里市苗绣、银饰产业的特点,平行推动企业自建品牌与公共品牌建设。一方面组织企业申报工信部门品牌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另一方面明确打造“凯里苗绣”“凯里银饰”公共品牌,落实责任单位人,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力争在市场上打响名气,提升凯里苗绣、银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工匠品牌创建。工作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印发了《凯里市“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凯里市“名绣娘”评选管理暂行办法》《凯里市“名工匠”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打造凯里市民族特色产业工匠队伍,为凯里市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化工作法”实施一年来,凯里市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活动更加活跃。行业协会的相继成立,为企业和政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让广大企业有了家的感觉。

--> 2023-07-28 1 1 黔东南日报 c222854.html 1 凯里市:“五化”工作法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