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燕成
尚培先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他仍保持着旺盛的文学创作精力,数十年在小说、散文、戏剧和诗词楹联赋等文体中默默打拼,公开出版了多本文学专著,获得多种重要文学奖项,是天柱县老一辈作家中的多面手。前些日子,我的母校天柱二中委托我创作《天柱二中赋》,一开始我不敢答应,因为我不懂赋文规则,且从未有过尝试,加之母校老师反复嘱托:赋文写好后,将雕刻于校园中的巨石上。这更是加剧了我的胆怯。小文初稿完成后,我发给尚培先生,次日就收到了他特别中肯的修改建议,同时还发来了他的诗词歌赋集《微观世界》书稿。
以往,我对当下多数作家创作的古体诗词不太感兴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比得过杜甫、李白等古代大文豪,古体诗词已被前人写到了绝境,因而创作古体诗词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但我再次认真读完尚培先生出版的《天柱百景》《天柱风物》等古体诗词和楹联歌赋文集,尤其是读完他最新创作完成的这部《微观世界》书稿后,彻底改变了自己对当下古体诗词的偏见。这种极度浓缩的文艺精华,创作难度相当大,要求的文学素养极高,但传诵便利,应该得以推崇和弘扬才对。
《微观世界》分为“天柱物象”“家国春秋”“天地山川”“诗词歌赋”四个部分,收录有诗词和楹联歌赋数十篇(首、条),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的好书。我尤其喜欢书中描状故乡天柱的那些篇章,比如《金凤山赋》,写得磅礴大气,溯古抚今、佳句连连,曾在2016年荣获“黔山秀水·全国诗人咏贵州诗词大赛”三等奖。尚培先生创作的《石柱擎天》《金凤山》《汶溪千户所遗址》《天柱二中》《鱼塘水库》《三门塘》《白市辞兵洲》《公车上书之天柱四举人》《姜应芳》等楹联,极具天柱地方特色元素,读来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让人记得住,其中大部分已发表于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
作为词赋创作高手,尚培先生既诗写脚下熟悉的擎天大地,也写独具个人生命体悟的家国情怀,他创作了《黄陵祭》《秦始皇》《陈胜》《刘邦》《汉献帝》《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清康熙帝》《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系列历史人物楹联,高度概括了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和时代变迁之滔滔洪流,道出了内心深处的仰慕、敬佩、怜惜等多重情怀。楹联《长江》《黄河》《泰山》《昆仑山》《太阳》《月亮》等,在大处着笔,又于细微处见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天地山川的大爱之情。他创作的《苗族赋》,曾获得全国五十六个民族赋征文“鸿胄奖”。他曾受邀创作《天柱民中百年庆典赋》,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叙写了该百年名校的点滴光辉,更以“数不尽光摇烛影,夜夜剪裁作嫁衣;道不完云唤鸿鹄,年年振翅向远方”勉励该校师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庆典赋范文。
多年前,在我的恩师陈平先生的随笔《从农民到作家》一文中,我读到了尚培先生曲折多磨的人生故事,知道了他与陈平老师为同龄人,自幼便是同学,亦是铁杆文友,数十年来私交关系非常要好。尚培先生常这样介绍自己:田尚培,天柱县白市镇汶溪村人,毕业于学制为两年的汶溪附设初中,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原为农民,因在文学上小有成就,后转为国家干部,现已退休。
作为读者和晚辈,我期待尚培先生在晚年生活里,处处皆是诗词和楹联歌赋的光芒照耀,处处都是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