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7月30日

留住乡愁焕新颜

—— 我州创新探索“传统村落+”融合保护发展模式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晓慧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飞檐翘角的风雨桥雄伟壮观,415个中国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和人文特征,与原始森林、千年梯田、高山溪流、农耕田园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近年来,黔东南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国家级示范州、省级集聚区为契机,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我州后发赶超的优势来抓,率先在415个传统村落探索实施“党建、公益诉讼、互联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旅游+传统村落”融合保护发展模式,助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党建+传统村落”保护夯实基础

雷山县乌东村地处雷公山半山腰,吊脚木楼古朴典雅,苗族特色风情浓厚。

“这两天游客渐渐多了,我得抓紧时间收拾收拾,过些日子我们就更忙了。”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乌东村村民潘健正在自家门口修葺菜园。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潘健把自家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凭着惬意的农家小院、特色的农家菜以及热情好客,生意越来越好,近4个月已接待1000多人。

近年来,乌东村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景区优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探索“党建+”发展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抓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激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活力。越来越多像潘健一样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办起了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保护发展模式,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率先在黎平县纪堂村等50个传统村落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立以村民为主的“党建引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保护发展机制,2023年启动10个共同缔造升级版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保护发展成效。

“公益诉讼+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支撑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主要以苗寨和侗寨村落为主,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满满的乡愁。然而现实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严峻考验:有的村民翻新住房,破坏建筑风貌;有的地方把传统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部分传统村落渐渐失去传统的气息,迫切需要法治跟进保护。

“你们提出的诉讼请求,我们都认可。”2019年由黔东南州榕江县检察院起诉的“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怠于履行传统村落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在榕江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栽麻镇人民政府当庭认可了检察机关提出的诉讼请求,并随即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村寨整体传统风貌得到基本恢复。该案是全国检察机关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依法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立法保护传统村落,黔东南一直走在前列。先后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在传统村落挂牌成立司法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法官工作站;2021年雷山县发出全国首份《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2023年以雷山县为试点率先发布《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全面构建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全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文章,真正做到了见山望水,留住乡愁记忆。

“互联网+传统村落”保护贡献智慧

“岜沙村位于月亮山麓,地处亚热带山区林地,无霜期长,数竹幽深……”打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网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就映入眼帘。

循着网页渐次浏览,一幅古村画卷徐徐展开,岜沙人的建村历史、禾仓等传统建筑、苗笛等非遗项目、岜沙村的民风民俗逐渐入耳入心。

传统村落既是一砖一石、一楼一巷的实体,也是身在其中的人们心中无法磨灭的故土深情。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留住这份乡愁,让人们通过网络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传统村落的美。

我州依托“互联网+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平台建立契机,率先选取128个传统村落采集村落概况、自然地理、选址格局、传统建筑、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交通导览9大部分文本图片,制作形成视频音频、360全景漫游等,录入数字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提升村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认同和保护意识。同时,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全州已公布确认的 346 处历史建筑进行扫描建模和数字化测绘建档,为持续性保护修缮提供科学依据。

在完成128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上,2023年选取了98个传统村落持续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并与第三方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启动创作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微视频、微纪录片、短视频、摄影展等工作,预计2025年415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全覆盖。

“土地综合整治+传统村落”保护铺展前景

传统是文脉、是资源,土地是根基、是价值。黔东南州通过做好“土地综合整治+传统村落”保护文章,铺展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黔东南州充分把握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签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历史政策机遇,在州委、州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采取“州级统筹、国有公司运作”模式,探索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指标统筹流转交易的方式将省级每年1亿元专项资金融资放大用于“传统村落+”项目建设。

目前,省级已下达我州2023年第一批传统村落专项资金8000万元,由州水投集团统筹整体打捆包装,重点实施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升级版、数字博物馆、常高压水网设施提升、木质房屋电网改造、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及质量提升五大工程。目前率先与剑河县达成“传统村落+土地整治”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主要涉及剑河县 13个乡镇(街道)约 7050.23 亩(1亩=0.0667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及提质改造建设,资金预算约 32072.21 万元。

与此同时,传统村落木质房屋电网改造工程、常高压水网设施提升工程也在积极推进。通过对从江大歹、剑河基佑、台江红阳实施电改试点改造,目前已启动415个传统村落约16000户木质房屋电网改造;选取雷公山、月亮山腹地110个传统村落进行常高压水网设施提质升级,目前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6个县已启动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524.35万元,拟实施项目563个。

“特色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兴民富

7月19日,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的有机稻田里,杨正熙和村民们正在清除稻田里的杂草。

洋洞村是一个古老侗寨。近年来,在杨正熙带领下,成立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围绕绿色农业成功打造“牛耕部落”,强力带动周边10余个村寨上千户农民发展传统绿色水稻规模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和农耕文化体验游,被列入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截至2023年6月,共为社员增收6920万元,社员分红355万元。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这里的侗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传统村落资源优势,践行传统村落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理念,大力发展“传统村落+”特色旅游,以融合乡村旅游、农耕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形式,打造了从江銮里小镇、丹寨万达小镇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形成了醉美肇兴、神韵黄岗、民俗纪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寨;已建成剑河温泉、从江瑶浴、施秉都市森林等一批康养品牌;将榕江县大利村打造成以建筑写生为主的研学旅游基地等。截至目前,全州建成传统村落精品民宿2000余家,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数2万余张,带动约0.38万户农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同时,把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利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将我州各具特色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线路,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命名“中国乡村旅游1、2号公路”推荐;2023年5月1日,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暨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造完成向社会发布推出。

近年来,黔东南州探索实施“传统村落+”融合保护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生态茶叶等特色山地农业,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村落保护发展的良性互动。

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大幕正在黔东南大地上徐徐展开。“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正在得以实现。

【短评】

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悠悠乡愁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浓郁的“乡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弘扬。

黔东南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多样的传统建筑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库。近年来,黔东南全面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采取机制“提效”,擦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底色”;规划“提标”,增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亮色”;设施“提质”,淬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色”;示范“提档”,突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应注重保存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黔东南州找准传统村落的发展定位,在顶层设计上整合乡村资源,对各个传统村落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打造;注重打造品牌,通过资源挖掘、文化注入、产品设计等,活化传统村落,引导走向市场,有效推动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活化利用。在传承保护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模式,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

一砖一瓦述说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黔东南州要更加注重保护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留乡土味道,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更好留住乡愁、造福群众。

--> 2023-07-30 —— 我州创新探索“传统村落+”融合保护发展模式 1 1 黔东南日报 c222975.html 1 留住乡愁焕新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