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禄
当都市人与自然界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一些乡村居民依然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密切的关系。研究黔东南山地居民的简约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象,或许能够揭开黔东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奥秘和本质特征。对促进黔东南“和美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黔东南山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法则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通过对山地居民“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这种生存方式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赐与,享受生活的纯真与快活,我们称之为“自然经济生活原则”:
1.住。人们利用丰富的山地木材资源,依山傍水,在房屋上建筑上形成了半靠山、半悬挂的吊脚楼建筑形态。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表现为几个重要特征:“取法自然,木枋构造”,吊脚楼建筑采取木柱与木枋相互衔接搭建而成,不用任何钢筋和铁钉等物。“利用地形,节约用地”,山地民居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居民发明了半依靠半悬挂的吊脚建筑结构方式,最大可能节约土地资源。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猪、牛、羊和鸡鸭等畜禽,提高了房屋的容积,增加了利用率。“家”字是宝盖下面一头猪,这是“家”的初始意义和形态,吊脚楼正是“家”字字义的最好注解。
2.行。人们进行生产生活,行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居民群落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想富,先修路”可为佐证。道路建筑:黔东南原始道路有“官道”“村道”和羊肠小道。在公路修通前,黔东南境内有“官道”,大多为青石板路,或鹅卵石铺成的花街路,道路建筑材料就地取得。村与村之间通联的村道。通向劳动场所的道路,绝大部分是羊肠小道。乡村小路靠村民世世代代用脚从山间沟壑中踩出,可谓纯粹的自然之道。桥梁建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跨越千条水或离不开桥梁。黔东南境内有花桥、石拱桥、石板桥、圆木桥等多种桥梁。“花桥”是匠人充分利用木枋结构,将木柱木枋制成木架,横旦于溪河,上面铺设木板,两旁设置宽大的木枋,建栏杆,能够遮风避雨,故称风雨桥。成为山村居民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人们休憩聊天、谈情说爱,嬉戏游乐,各得其宜。“石拱桥”,据对清水江沿岸现存的石拱桥进行考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石拱桥,一种是用没有经过打制的自然石材堆砌而成,这类石拱桥一般跨度较短,外观粗朴浑厚。建筑年代应当相对较为久远。一类利用打制的方形石块建筑的石拱桥。清水江沿河出产青色条石,采取和运输既经济又快捷方便。
3.衣。人类风俗差异以一日的距离为限,超出此距离,语言、穿戴等风俗将产生差异化。服饰形态:山地居民衣着多姿多彩,有苗族服饰和侗族服饰两大类别。境内瑶、土等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受苗侗服饰影响。服饰的颜色以采自山上的蓝靛等自然颜料印染为主,也铺以鲜艳的矿物染料,中老年和男青年的服饰以黑蓝等色彩为主,青年妇女的服饰五颜六色,多种多样,是青年女性爱美天性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代表了苗侗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受到的尊重。服饰制作:山地居民的服饰手工制作,工艺分为三个步骤:服饰材料的种植和纺织主要由妇女完成。棉麻材料收割后,由妇女纺成线,织成布。妇女从小都受到纺纱织布方面的技艺训练。服饰功用:山地居民较早就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设计出了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服装,主要有两种类型:“盛装”,相当于今天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便装”,意即为我们平常所称的居家服饰。
4.食。饮食习俗与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食材的提供有着决定性影响。山地居民主食以稻谷为主,舌尖上的味道偏重酸辣。餐桌上的主食:黔东南饮食与南方大体相同,主要是以稻谷为主的传统饮食,主要有香糯、黑糯、红米等本地稻谷品种。外来的食物种类成为重要辅助。黔东南多山,许多土地干旱,适宜于种植马铃薯、玉米、红薯等外来物种。这些食物资源成为山地居民餐桌上的重要补充,大大改善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舌尖上的味道:俗语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痨窜(趔趄)。”山地居民饮食习惯以酸辣为主,配以其它味道,种类变得丰富多样。“酸”味的主体有:“米酸”,用淘米水发酵而成,煮菜时加入适当酸水而成酸汤菜,可以用于煮素菜,也可用于煮荤菜。“泡菜”:将白菜、萝卜、豇豆、竹笋等放入酸菜坛制作而成。“腌菜”:用坛子腌为酸味,如腌鱼、腌肉、水盐菜、酸菜等。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了雷公山区的“鱼酱”,当地称为“虾酸”“鱼酸”,即用小鱼小虾制作而成的酸水调味品,引起美食家广泛的兴趣。“杂辣味”主要在酸的基础上加辣椒而成。高坡地区的辣椒,吸收阳光充足,辣椒味辣而肉厚,是辣椒中的珍品。居民将辣椒加本地香糯,碾为粉末后放入坛子腌制成“杂辣粑”,成为融合了酸和辣两种特殊味道的食品。总之,黔东南人的日常,处处体现了简约的生存法则。
二、黔东南山地居民生存状态所体现的自然经济生活原则
对黔东南山地居民生态状态的考察,发现了一些积极的生活原则:简约原则:简约是最为简便快捷的一种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也是最为经济的生存法则。山地居民的生活处处贯彻了简约经济法则。“简约的吊脚楼”,吊脚楼建筑样式就是简约生活法则最为直接的体现。建筑材料就地就近取得,极大地减省了劳动力付出。楼房结构全部通过手工凿洞、木枋架设等方式建筑而成,最大可能地利用了材料自身的资源和潜能,减少了对于其它材料的依赖。吊脚楼对空间的利用,节省了弥足珍贵的土地资源,又在走廊的底层节约出了另一层空间,用于饲养家畜和禽类。“简约的生存方式”,简约生存方式贯穿于山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物产效益最大化。他们奉行“勤俭持家”的道德传统,为简约生活定下了无数的规矩,将物质欲望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狩猎和捕鱼有时节和数量的限制。简约的生存原则为当地社会的可能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和谐原则:侗族人民创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被学者称为和谐文化的典型范式。“环境和谐”,吊脚楼依山而建,尽可能地与山融为一体。许多房屋层层叠叠垒在一起,视野会受到限制,他们又非常聪明地借助美人靠,拓展房屋的空间,放宽人们的视野,使居住于相对狭小空间的人们并不觉得局促。“生存和谐”,黔东南境内多为山地,山高水长,饮水皆为考虑的第一要事。考察古老的村寨,水井大多都用石板垫底,四周建筑石栏,打造得非常精致,体现了山地居民对水资源的重视。月亮山区加榜等地开垦的美丽壮观梯田,已受到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处著名的民俗景观。山地居民们所开垦的田地,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为两个方面:“人与树木的融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树木等植物同为生命之一,关于这一观点,在从江岜沙的民俗中保存得最为完整。树与人之间既是生命相依的关系。人们爱护树木,整个村寨古木参天,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掩映着村寨,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村寨居民。人与树成了一种共生相容的紧密关系。“人与动物的融洽”,黔东南山地民俗表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维系着人与动物相对和谐的关系。循环原则:自然经济模式原本就是一种可循环发展模式,“耕作”,山地居民质朴勤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田土休耕,一年种一季,冬季旱田休耕,水田养鱼。现在虽提倡集约化经济,但可循环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仍然根深蒂固。“水利”,山地居民饮水大多取自山泉或井水。村边屋角到处都有水井,汲取十分方便。为了保护水源,人们十分注意对涵养水资源的森林进行保护。
一个地域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数千年以降,人类积累的最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对此进行研究,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野,博大我们的心胸,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黔东南的自然生活法则,对构建现代乡村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系州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