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良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行动,相应会引致什么样的发展结果。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过往为发展而发展陈旧思维的超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鲜明呈现,有利于进一步彰显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也由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无与伦比的特质和优势,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然而也要看到,实践中囿于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而对到底何谓共享,不同程度地出现偏差,要求正本清源、廓清迷雾,更好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享不是坐享其成,必须人人尽力、个个努力,依靠持续奋斗、不懈奋斗,各自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没有人是旁观者,也不可能只享受、不奋斗,坐等人家来馈赠、来施舍。不仅如此,奋斗创造幸福,而且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个人只有奋斗,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因为能为国家、社会、他人作贡献,而倍添幸福感、成就感。因此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人人尽力、个个努力,纵然每个人出力有大有小、贡献有多有少,但因为“世事我曾抗争”,所以照样能得到社会称赞、他人认可。
共享不是平均主义,必须讲求效率效益,确保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智慧和创新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共享绝非“杀富济贫”,让大家重新回到同一起点上,过着完全一致水平与大致相同标准的生活。实践证明,那样的“共享”既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也不可能持续。“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换言之,只有注重效率、讲求效益,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浓烈竞争氛围,把每个人的创造智慧展现出来、创新潜力发掘出来。否则为共享而共享,不讲效率、不注重效益,只能回到“大锅饭”时代,让勤奋有为者颓丧,让懒惰无为者得利。
共享不是“有所享、有所不享”,而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于各个领域满足当事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递进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质升级的同时,也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同样产生需要。因此既然是共享,必然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共享,而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共享。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把不同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向往都能得到满足。如更好满足某一人群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某一人群民主法治方面的迫切诉求,等等。如此有针对性地推进共享,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共享不能顺其自然,不能引致“马太效应”,而必须坚持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事实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人群因为自身禀赋、个人能力、生存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凭自身努力,就能走向富裕之路。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扬守望相助、亲仁善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相互“联姻”、彼此“结对”等的有机衔接形式,推动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必需必然。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共享”的要义,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让亿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必能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