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9月06日

利用黎平红色资源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思考

□ 张永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转战与长征先后三次经过黎平县,在苗乡侗寨宣传革命思想,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反动势力,播下红色革命火种,写下中国革命光辉的篇章。特别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县境内行动十余天时间,期间召开了在党史和军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财富,为当前正在规划建设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重要红色文献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转兵进入贵州黎平县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黎平县境内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定,使红军扭转被动局面,转危为安,由黑暗走向光明,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翘街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参加会议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讨论红军的进军战略方向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这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从而使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从此启程。

黎平会议召开的前五天,中央红军转兵刚进入黎平县境,因湘江血战减员惨重,为精简机构,充实基层,提高部队战斗力,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二纵队,合编第一、第二纵队的命令》。同日,中革军委还发出了《关于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的决定及其办法》。并调整了部分红军将领,要求利用行军途中的间隙在五天时间内完成整编,这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整编,提高了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量。

随后的第二天,中央红军到达黎平洪州镇时,中央局颁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提纲》。《提纲》近两万字,对当时国内形势的特点、敌人对我们的新进攻、党的现状与今后的工作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党的政治主张和观点,要求全党同志开展这一《提纲》的讨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斗争到底。

12月17日,为做好黎平会议的安全保卫和待命行军,中革军委发出《对各军团18日的行动电令》,对各军团及军委纵队的行动进行新部署,要求各部队每日行程不要超过五十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

黎平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为贯彻执行会议的决议,中革军委发出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决议之通电》,对野战军兵分左、右两个纵队向黔北进军进行安排部署,指出应坚决进攻和消灭行军途中的黔军部队,并钳制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敌及中央军。

12月21日,行军至黎平大稼乡八里到锦屏河口乡瑶光途中,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指出党中央决定我主力红军当前的任务,是要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区,并号召全体战士为争取这一决定的实现而奋斗。

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县境内行动期间,先后发布了以上7个重要红色文献,尤其是黎平会议的决议,开国元帅聂荣臻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文献都生动地见证了黎平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地,是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而作出的,是挽救党和红军的宝贵史料。黎平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第一站,并在此产生这些重要的红色文献,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题材。

二、利用众多红色遗址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经湘江血战后转兵进入黎平的中央红军,避开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修整和补给,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址。

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后,军委机关主要住在翘街上,因而这里也被称为“红街”。翘街中间的原胡荣顺商号为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也是红军总司令部住地。会址占地面积797平方米,建筑面积634平方米,为清代嘉庆年间的徽派建筑,四周有青砖空斗封火墙,内为木结构房。大门上悬挂着陈云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金字横匾。正屋为两进两层五间木质房,内置天井,装饰精美,政治局会议室、周恩来与朱德住室就在一层楼内,古朴典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址后面的马家巷14号,是当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行居,行居原为胡氏住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四周有封火墙,内为木质结构四合院落,三位革命家在此筹划思考党和红军在关键时刻的前途,毛泽东避开强敌转兵进军黔北,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首先在这个院落里得到同居的张闻天、王稼祥的赞同,最终才在黎平会议得以通过。此处行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会址几十米远的南边有干部休养连旧址与红军教导师旧址,休养连住址原为廖氏商号和住宅,清代修建的院落,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四周有封火墙隔离。一进为店铺,后置天井;二进是女红军干部的住址;三进是老红军干部的住址。教导师到达黎平时住在翘街原张氏前店后宅的清代院落里,占地面积675平方米,为二层三开间木结构房,师首长张经武、何长工等曾住在这里,黎平整编时教导师建制被撤销,此处旧址是这支长征中鲜为人知的特殊部队的最后见证地。两处旧址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全县有县级以上红色文物保护单位近90个。黎平会议纪念馆还搜集了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以及100余件红军过黎平时留下的实物。这些红色遗址是反映中央红军在黎平开展革命活动的物证,而且呈集中点多的特点分布,大都还保持着原貌,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实物载体。

三、利用生动红色故事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县境期间,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护工农群众利益,留下了许多的动人红色故事。

黎平是中央红军入黔攻占的第一座县城,红军到来,老百姓热情欢迎,像过节一样自发杀猪宰牛款待红军,是让红军自离开苏区以来第一次吃上了饱饭的地方,许多红军指战员对此难以忘怀。红军到来前,驻守的黔军把县城当时仅有的几座水碾给破坏了,想为难红军吃不成饭。红军进城后,打开国民政府及地主、土豪劣绅的仓库,把粮食分给贫苦百姓和红军部队,但加工大米成了问题。于是红军发动群众把各家各户的碓窝、磨子等都利用起来加工大米,把妇女们集中起来自带筛子、簸箕参加劳动。同时还动员红军指战员就地取材,用瓦块、石片、砖头、木板搓谷子加工米。周恩来身先士卒,找来两块瓦片,领来稻谷,亲自在瓦片上搓起来,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整个部队都在搓米。至今在黎平县城还流传着《周周副主席搓稻谷》《我为红军簸米忙》的动人故事。

朱德总司令率红军由湖南通道入黔的第一天,在进入黎平洪州途中的一块油茶地里,他向随行的中央警卫团交待了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要求红军指战员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各兄弟民族,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朱总司令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当天晚上宿营在洪州镇草坪村一位60多岁的侗族老帮工石大爷家,红军开饭时,石大爷便拿出自家的腌鱼和酸辣椒要给红军吃,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一再解释推辞,石大爷还是要硬塞上桌子来,最后朱总司令和蔼地跟他讲条件,要石大爷收钱才吃他的菜。后来《朱总司令过草坪》的故事被黎平的侗族人民编成大歌传唱下来。

红军所到之处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并开展了每位红军指战员“向侗苗族群众捐献一件见面礼物”活动,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无处不在,体现党和红军坚守“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永恒初心,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有记载的在黎平县就有近百个,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生动教材。讲好这些红色故事,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利用多个红色名片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因黎平会议及黎平会议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影响,近年来,这里获得多个红色名片,不断提高了知名度,成为红色经典旅游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2年以来,黎平县城所在地德凤镇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黎平会议会址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黎平古城——翘街古建筑群被批准为“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被划定为“中国革命老区”,并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等“红”字名片。

这些红色名片印证了黎平红色资源的含金量,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提升了黎平红色历史文化价值,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金字招牌。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党中央在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黎平县拥有的丰富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学习教育的一本难得的教科书,是了解中央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篇,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适其用。黎平作为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龙头”,必须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改革创新、统筹规划的原则,只有举好“龙头”,才能舞动“龙身”,精彩呈现,把红旅、红教、红研、红经等融合起来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就能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中增辉添彩。

(作者单位:州委老干部局)

--> 2023-09-06 1 1 黔东南日报 c226195.html 1 利用黎平红色资源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