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有根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强调:“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近年来,黔东南州完成7.07万户30.81万人搬迁任务,搬迁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省第一。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上半篇文章”基本接近尾声,已全面进入做好后续发展的“后半篇文章”阶段,需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的机遇,创新后续发展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强化监测预警,构建“大数据”管理模式
一是摸清底数,建立信息库。扎实开展入户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从稳定入住、搬迁家庭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产业就业帮扶、社区治理、权益保障、网络舆情化解以及各类问题整改等6个方面全覆盖开展专项“回头看”,确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及时更新信息数据。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库建设工作,定期开展数据采集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的鲜活度和准确性,确保数据不错不漏、增减有据。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建立完善安置点“五个名单”,即搬迁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公益岗位安置,精准掌握搬迁人员就业状态,做好就失业监测和“零就业家庭”预警。四是完善帮扶机制。对于纳入监测系统的“三户”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享受行业部门统一的帮扶政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在就业、金融、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扶,对通过帮扶达到相关标准可以退出的不稳定户,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核方可退出。
二、强化物业管理,构建“政府补助+集体支付”模式
一是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衔接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移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警务建设、干部队伍配备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使之形成相对成熟的社区社会管理体系。二是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出台物业管理费可持续扶持政策。支持在巩固脱贫攻坚的5年内甚至更长一个时期,每年专项划拨资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维修基金。出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物业费减免政策,延长物业费补贴期限,规范易地扶贫搬迁户缴纳物业管理费的方式、标准等政策。三是出台支持移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项目资金倾斜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盘活安置区门面、地下室等闲置资源,引进扶贫车间、企业,投入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充分发挥安置区劳动力作用,培育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收益用于统筹保障安置社区日常管理、公共服务支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保洁保卫、水电、物业管理、文化服务等后续扶持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三、强化政府主导,构建多渠道就业模式
一是组织培训促就业。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在安置区开展就地就近培训,或组织外出集中培训等方式,从县级层面统筹,通过开展系列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行动,结合岗位需求和搬迁群众自身特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二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就业。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东西部协作帮扶等方式,集中组织搬迁户劳动力到县外务工。巩固广东等传统劳务市场,深化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跨区域劳务协作,强化针对性就业信息服务,进一步落实外出务工各类就业优惠和补助政策,建立健全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实现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三是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搬迁户劳动力以家庭形式在安置点租用门面、租夜市摊点等进行自主创业。四是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结合社区环境整治和社会治理需求,开发保洁员、治安巡防员、绿化工、河道管护工等公益性劳务岗位,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五是部门定点帮扶扶持就业。通过“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挖掘和提供部门单位临聘和公益性岗位,推荐搬迁群众就业。六是企业定向援助就业。以县域高新技术产园、工业园、快递物流园、扶贫产业基地等聚集的企业及合作社为依托,推动企业联村联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企业积极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七是个体经营主体吸纳就业。鼓励个体工商业主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纳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就业。八是创造“短工”岗位促就业。努力解决留守妇女老人劳动力就业问题。开展订单培训、特色培训等各类就业培训活动,促进就业;成立“短工突击队”,以手工劳动为主,为附近农业企业进行田间劳作“钟点服务”;引导企业放宽非技术、销售岗位的招聘年龄门槛,解决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
四、强化示范带动,构建“产业+就业”模式
一是立足优势特色,做强做大配套产业。针对各县市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进而实现集聚效应。二是组织各部门统筹联动,根据市场变化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如农业部门、科研机构联合起来,主动关注安置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帮助产品的开发。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并通过旅游业带动餐饮、服务、商贸以及运输等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立足供给侧改革,深挖第一产业,着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提高产业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生产由“产量”到“产值”的蜕变。四是建立利益联结联合体。将安置点的集体合作社与周边村庄的合作社结合,形成更大规模的联合体,由产业联合体与搬迁户签订合约,作为更强的联合体,在获得金融企业贷款资金的时候,就能获得更高的资金额度,更加有利于发展。五是夯实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以技术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的新型利益联结,促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安置点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不愿再进行农业生产的搬迁户,开放土地流转,使其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的同时,可以进入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五、强化社区治理,构建“智慧社区”管理模式
一是推进“管理进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单元选举产生1名楼长,作为群众代表参与社区管理,明确楼长基本信息和基本职责,形成“社区‘两委’-社区管理队伍-楼栋长-搬迁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小区居民公约,深入开展“亮家风·晒家训”等活动,加强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群众自治。二是建立社区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移民档案物业管理、联系管理楼栋、矛盾纠纷化解、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任务,科学设置物业服务、证明出具、综合服务、社会事务等窗口,梳理为民服务清单并进行公示,提供便民服务。三是建立警务室。配备相应警务人员,负责社区日常的治安管控,平时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等。四是建立防灾减灾应急办公室。配专业人员并配备防灾减灾物资,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台账。五是探索建立数字“智慧社区”管理。积极探索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让传统社区变成了“智慧社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平台,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建立“智慧社区”智能化平台,将每家每户的人口、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职业技能、就业意愿等各项基础数据录入手机APP随时查询,通过智能化设备构建起一张“智慧网”,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服务”,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作者单位: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