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予涵
8月30日,江苏淮海农场有限公司工会将筹集的4.9万元助学金,通过“金秋助学”捐助的方式,向辖区15名困难家庭职工子女的父母银行卡中定向发放,帮助他们圆梦金秋。(9月3日《盐城晚报》)
每年开学前夕,各地“金秋助学”活动也多了起来。资助贫困学子当然是件值得称道和嘉许的善举,不仅能缓解贫困生的经济窘迫,帮助他们实现了求学梦想,也体现了资助者对社会、对困难职工家庭的一片爱心。
然而,让人感到不太舒服的是,有些资助往往热衷于搞仪式。从活动内容看,无外乎领导致辞,企业家捧着捐款牌亮相,媒体记者全程拍摄采访,当然更少不了贫困生在众目睽睽、众多镜头之下举着受助金额的纸牌,示众一般地登台接受资助,场面弄得很大,仪式搞得轰轰烈烈,唯恐埋没了捐助者的“善举”。
相比之下,江苏淮海农场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没有安排领导讲话环节,也没有安排集中拍照宣传,而是直接将资助款打到困难家庭职工银行卡中,“金秋助学”活动办得悄无声息,体现了对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隐私权的保护,更是对他们敏感心灵的呵护。这种“隐形的资助”,让人为之叫好!
笔者以为,资助贫困学生本是件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一定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内心感受,尽可能维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因此,在开展各种资助时,尽量少些大张旗鼓的资助仪式,多些无声的、隐形的关怀,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避免方式方法的不当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