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韦金成
自建国以来,从江县始终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本无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很多村寨多年无刑事甚至治安案件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极高。据统计,目前该县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其中占里村等4个村74年来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不仅为平安从江建设树立了典范,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天人合一”——占里村
占里村是从江县高增乡一个侗族村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几近为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为零”的两项奇迹。
在该村鼓楼旁,有一排10余米长的古铜色展板,详细介绍了该村寨规、族规的来历及其组织、宣传和执行方式。
“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这是占里村自古流传下来的歌训;“家庭首先要稳定和谐,要和睦相处。”这是该村很早以前立下的寨规,对着展板,该村村主任吴永福跟我们一一介绍道。
从歌训和寨规内容可以看出,占里人认为人口发展过快,村里土地有限,如此下去,人多了就会闹饥荒,就会出现“贫穷起盗心”等不文明、不安定现象。同时,在保护生态条规上,他们自古就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他们敬惜自然,保护生态,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占里人始终按照他们自己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生息繁衍,不因外界变幻而变化,不因时代发展而争夺,过着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淳朴生活,为基层社会治理树立了典范。
“德法共治”——伦洞村
“我们村自解放以来,一直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群众不赌博、家中无赌具,即使现在,我们村仍可昼不上锁、夜不闭户,村寨内个人财物夜里在外放置也无须担心发生偷盗事件。”伦洞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家银说道。
伦洞村位于该县洛香镇的一个侗族村寨,从解放至今,已连续74年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
据了解,伦洞村之所以如此平安和谐数十年,一方面在传统习俗管理方面,该村除严格家训和村规民约外,他们还将优良传统融入歌曲、唢呐、芦笙等民族文化之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村民逐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法治理念渐渐融入生活。节庆活动时,村“两委”往往会瞅准了这个平台,编写新词,用侗歌侗戏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广大村民自觉遵纪守法、孝悌诚信。尤其近年来,伦侗村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把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子孙后代的重要理念来树立,长辈让子女懂得“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道理,族人以“子女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至今全村上下逐步形成了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守规百年”——加模村
加模村是从江县西部加勉乡的一个苗族村寨,长期以来,该村之所以和谐共处,其背后有着400年历史传承的苗族“耶规”文化影响。
“几百年来了,即使有些矛盾或纠纷,按‘七百岩’耶规处理,大家都心服口服,相安无事,也能和睦相处” 加模村61岁的吴智专老人说。
“七百岩”其实是一块石碑,无碑文,纯系苗族地区古老“埋岩”形式保存下来的,其权威性和约束力来自埋岩时的盟誓、口头约定等形式,至今已有约近400余年,它领辖加勉乡的18个村寨。据了解,“耶规”是苗族支系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典型少数民族世居的边远山村,民间社会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靠“耶规”来维系。即使在今天,这里苗族人民对“耶规”仍然十分敬畏,充分发挥着村民自治、自我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也因此,加模村始终遵守“耶规”而创造了解放以来“无刑事案件”的平安建设奇迹。
“古今融治”——党略村
“在我们村,一有矛盾纠纷,对过错方按照情节轻重在群众大会上当面进行自我检讨,让犯错的人在村里失去‘面子’,丢信誉”党略村村支部书记王绍东说道。
党略村是停洞镇一个苗族村寨,共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该村很早以前就十分注重家族管理,尤其强调家庭教育,要求子孙后代要遵守族规,不能做偷牛盗马之事,更不能抢夺烧杀,违者轻则面对百姓道歉,重则逐出村寨。这一传统习俗,维持了该村上百年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的奇迹。
近二十年来,村“两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在传统习俗教育基础上,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保持了良好的社会治安基础。尤其近年来该村提出矛盾化解“双防线”做法,为该村平安建设探索了新的途径。第一道防线“村级调解”,即在发生矛盾纠纷的第一时间,村“两委”迅速组织党员寨老召开村内群众大会,对矛盾事件进行公开处理,分析矛盾缘由,按照是非曲直划清责任、讲清事理,消弭矛盾,让群众看是非对错,使群众做到遵规守纪、自我约束;第二道防线“党委政府”,即针对村级调节未成功的矛盾纠纷,提级到乡镇司法所进行再次调解,若仍然不能调解成功的,将由司法所为其撰写诉状,引导走法律程序,确保矛盾不激化、不升级,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