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德冲
告别盛夏,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飘飞的思绪带着我走进了苗族第五次分迁遗址九连村,去重拾那烙印在苗家人骨髓里的乡愁记忆。
行走在剑河县太拥西南部的山腰上,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进入我的眼球,只见苗寨的四周生长着茂盛的树林,不少的台湾彬、红豆杉高大挺拔,傲然独立。苗寨就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台上,一条布满了绿色稻田的山谷沿寨脚延伸,山沟里一条溪流汩汩流淌。整个苗寨被山环抱,被水缠绕。过惯了被钢筋水泥筑起来的县城生活的我,总觉得这个苗寨的环境特别的幽静恬淡,村容清新整洁,是一个宜居的理想场所。这就是第九支苗族支系第五次分迁的遗址——九连村。
九连村的植被茂密,物产丰富。种植有稻谷、玉米、红薯、土豆、辣椒等农作物。九连朝天椒和九月黄是九连村最为出名的特色产品。这里的朝天椒以香辣出名,也是村民可观的经济来源。山中的野果有八月瓜、九月黄、杨梅、板栗、柿子、山梨、猕猴桃等等。而九月黄是这些精品野果中的佳品,只要你移步进入山中,便是漫山遍野的九月黄,这是一种香甜可口的水果,焦黄的果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嫩滑香甜的果汁,看一下便知是诱人的佳果,叫人垂涎三尺。
九连村历史厚重、民风古朴、人民勤劳。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有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芦笙舞,有古朴浓郁的节日“二月二”、吃新节、卯节、苗年等等。
九连是第九支苗族支系的分迁地。唐末宋初时期,苗族先民经过了许多年的漫长迁徙,来到了剑河的八万山地区安顿了下来,由于苗族人口不断繁衍,当地的资源已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他们生活的需求。于是他们决定在九连举行一次重大的宗族集会,由各姓氏支系的长者参加,讨论并决定家族成员的分迁方案。此后,第九支苗族支系便分散在黔东南既域外各地。从苗族古歌里就得到证明。苗族古歌唱道:“来到松党故,松计祖宗地”。其中“松党故”,“松”汉意为坳。“党”意为地坪,“故”指的是集中讨论问题的场所。松党故,就是人们会聚在一起讨论重大事情的地方。
“松党故”遗址坐落在久连寨东南方向,距离寨子约半华里,是一座小山丘,面积接近10亩,呈现出类似正方形的外观。
据传,苗族的祖先曾经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苗族祖先都会在河边的村庄和巫密河两岸举行祭祀和聚会等活动。
今天,分布在剑河村寨的各支系还有“西”支系、“方”支系、“柳”支系三个大支系,多属由其原籍的“党故松计”支系分迁后繁衍演变而来。许多来自凯里、雷山、台江、黄平、施秉、镇远、三穗、锦屏和黎平等地的人,他们都曾经生活在“西”、“方”和“柳”地区。
当时,分散在太拥一带的苗族和各寨支系头人商定:把南东寨的屋背坡划为“九股祭祖山”,把南甲寨的背坡也划为“九股祭祖土”,把久连村寨靠北山坡的某一片大田地(约2亩),划界为“九股祭祖田”等,又叫为“午饭田”。由金九播(苗名)在南西山栽插九块长约三尺有余的石柱作为分迁时的永久纪念。此地至今仍还留着有石柱遗迹。
随后三大主要支系也逐步开始迁徙,其中“西”的支系的90余人陆续离开九连后,又陆续分为若干支系继续向东西迁徙。其中,散居在外县地区的分支有台江地区的“山炳大塘”支、“箕簸”支,散居锦屏县的“瑶光”,散居雷山县的“西江”,黎平县的“白翁”。剑河县内分迁到巫溜、巫里、党开、摆伟、天那、翁座、塘流、高丘、高标、按拱、下南东、高定、基佑、久仰等地。“方”支系有70余户人,经党牛松(今南哨乡南甲村屋背坡)后,迁往今台江的反排、巫休、五岔、巫忙、交汪,镇远的报京,施秉的廖洞。剑河县内的反召、返迷、反皓、反受、芳武、南甲、太拥、反前、巫库、南良、打来、党中央、白道、展架。“柳”支系有30余户人在离开了“党故松计”后,分居于清水江支流沿岸,分迁到了台江县的方陇塘、施洞;剑河县内的基佑、柳利、乃寿、久敢、干俄、巫高、报谷、稿旁等地,后析迁到巫泥、柳寨、柳富、九虎、六府、南旁、按拱、展峰、展亮、柳落、柳荫堡、柳基、柳社、柳练、九社等地。
根据西方两支系苗族的人口数和祖先辈数来,这次苗族分迁已是42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
初秋的一场清风细雨,拂去了八月的炎热,朗润了九连的锦绣山川。
秋的夕阳染红了西边的云彩,我走在九连村规整的小巷里,看见了农舍里冒起傍晚的炊烟、遇见了晚归牧牛老翁嘴里还含着的烟斗,嗅到了苗家阿婆在厨房里翻炒朝天椒的清香。眼前的情景,激起了我悠闲的乡村田园的情愫。
此时,我缠绵的乡愁随着夜色来临便浓郁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