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和市民在办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如政策不透明、审批流程繁琐、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企业和市民无法顺利地完成相关手续和业务,甚至使得企业和市民办事无果而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设立“办不成事”反映专窗,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和市民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9月14日澎湃新闻)
如何提高基层相关部门服务意识,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顽疾?近年来,各地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畅通企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打造“办事不求人”的环境。特别是,上海设立“办不成事”反映专窗,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容易“对号入座”,治理“冷、懒、推、乱、拿”等乱象,高效解决群众的办事难点。
事实上,简化办事手续,推进便民服务,一直是公共服务部门重申的一项工作举措。然而,现实情况表明,有关部门的承诺,与百姓享受到的服务,尚有很大的差距。群众遭遇的“办事难”,绝非是个别现象。
但如今,不仅是上海,此前广东珠海、浙江乐清等地也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可以预料,“一证难求”之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可见,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值得在各地推广。同时,各地应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基础上,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着重解决“文件上规定的和下面执行的不一样”等问题,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
特别是,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助于完善“马上办”机制。一方面,要从便民、利民角度行使职能,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联动机制,实行良性互动,代替一些不必要的证明。另一方面,除了规避“不能办”、告知“怎么办”之外,更要做到“马上办”。只有让每个办事机构和服务窗口,都推行“马上办”机制,让“马上办”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才能够把事情办快、办实、办好,才能够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