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富勇) 近年来,黎平县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丰富分类施策的标准、思路、措施和载体,“量体裁衣”抓实党员分类管理,推动全县党员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在职党员“目标式”管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引导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互观互学、互促互进。以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行“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31个社区党组织建立在职党员报到档案,动态跟踪管理。区域性划分2816个网格,发布志愿活动600余场次,涉及走街巡逻、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多项“需求清单”,在职党员积极认领、主动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困难3200余个,形成了在职党员“八小时内在单位工作、八小时外在网格奉献”的良好局面。
无职党员“定责式”管理。突出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因需设岗、因事定岗、因人立岗、以岗定责”原则,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无岗”变“有岗”。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等实践活动,在不同网格内设置政策法规宣传岗、村情民意调查岗、文明新风示范岗等无职党员先锋岗,号召广大党员主动领岗、公开上岗,并将岗位履职情况作为党员“积分制”管理积分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激励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等方面担当作为。今年来,全县3000余名无职党员主动进社区开展矛盾化解、政策宣传、爱老助老等服务活动2600余次。
高龄党员“关爱式”管理。结合老党员特长优势和身体状况,激励老党员继续发挥余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社会正能量。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高龄党员,建立走访台账,定期进行上门送学和走访,组织网格员、志愿者上门服务,为他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使老党员平时有人关心、急时有人帮助,让老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真切关怀。对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高龄党员,引导他们结合自身优势专长,结合“七一”系列活动,开展“讲党史、诵经典、感党恩”“牢记使命亮身份”“党员政治生日”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好老党员联系群众广、号召力强、威信高的优势,营造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今年来,全县走访高龄党员1630余人次,邀请老党员讲党课200余场。
困难党员“帮扶式”管理。精准完善“党内关爱”对象信息库,对困难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对有专业技能的困难党员,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支持,指出路、给平台,让其主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摆脱困难困境。结合每年“两节”“七一”慰问,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对生活困难、老弱病残等类型党员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困难党员档案,制定“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推行党员患病时有探望、生活困难时有扶持、重大节日时有慰问。积极开展送学上门、送医上门、贴心代办等服务,做到关爱帮扶常态化,让困难党员心怀温暖,常念党恩。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困难党员一对一帮扶300余人,走访慰问困难党员280人,帮助就业6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