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黄乙崟
近日,记者走进镇远县 氵舞 阳镇白家村,村边右侧的一条石壁路与两座横跨在河面上的石桥映入眼帘,石桥一端连接进出村子的主干道,一端连接大山里的两个自然村寨。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条路是白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龙登彪带领大伙历时9年修通的“致富路”。
“彪支书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敢想敢干,自筹资金把我们花30年都没修完的路给修通了,了却了我的一块心病。”白家村大榜组84岁的老人龙步清感慨地说,当年自己也是大队长,带领大家想尽一切办法修路,都没有筹够钱把路修通,是龙登彪在十多年前筹资带领大家投工投劳把路修通的。
此前,通往大榜组和老棚组是没有公路的,130多户人家仅靠一条一人通行的茅草路出行,乡亲们要想去大村,想去外面,就得横跨悬崖陡石、翻山越岭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可以走出来。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居住在这里的乡亲们看不到美好生活的希望。
“一到雨水季节,河水猛涨,看着孩子们猫着身子、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悬崖,经常摔伤,那日子真的太苦太累,真的感谢彪支书,没有他,我做梦都想不到这条路可以修通……”龙步清老人哽咽回忆道。
“我也只是把当年打工几年的积蓄拿出来而已,主要还是大家自愿投工投劳一起修建,修通这条路只算是我当年的一个愿望罢了,现在路通了,我们得把路用好,把产业发展好,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行。”龙登彪说,32年前,正读初中的他,对于翻山越岭、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去上学的经历深有体会,修路的想法也是在那时候油然而生。
初中毕业后,看着窘迫的家庭状况,懂事的龙登彪放弃读高中,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按理说,挣了钱回家就能让自己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一些,但他并未忘记自己少年时心里许下的承诺。1996年年底,年仅21岁的他带着多年在外打工的全部积蓄,与妻子回到家乡,发动村民开始修路。
“那时候我就只有一个念头,钱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够买雷管炸药,该是修路的时候了,于是就主动提起修路的事儿。”此时的龙登彪站在石桥上,回忆起第一次修路的经历。当时作为一名年轻普通村民的他,一提起打通悬崖修路的想法,很多村民都觉得是娃娃说笑话,都认为这路根本修不通。
面对大家的质疑,龙登彪并没有退缩,他拿出全部积蓄,并邀约村里唐政权、龙连学共筹集资金1万余元,他们主动买好修路物资。这一波举动,让乡亲们看到了修路的希望,大家一致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定把路修通!”
然而,修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山势崎岖,拖拉机无法通过,大家只能靠人工挖,用双手将碎石一点点搬走……修路的钱不够,龙登彪只能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讨、去要,协助村里向镇里申请各种项目帮扶资金,100元、200元、500元,一边修路一边想办法筹集资金。
如今,在白家村,只要提起龙登彪这个名字,当地村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因为这段路长达7公里,涉及两座桥和1.4公里的石壁路,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前后断断续续修了9年,2006年全部修建完成。
2008年,龙登彪在村民的信赖和拥护下当选村会计,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9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时常把“只要在职一天,就要为乡亲们服务一天”挂在嘴边。
2009年,龙登彪经过多次外出考察,结合本村山地多和沿公路沿线实际,选择发展水果产业。他以村级名义向镇政府申请精品水果扶贫项目,并邀请县级农技专家勘测土质,最后决定种植黄桃。桃子挂果后上市销售一年比一年卖得好,带动当地村民创收。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白家村的产业越做越大。如今,龙登彪又引进樱桃、李子和蜜蜂养殖等产业,全村发展水果产业达到500余亩,每年创收50万元以上。
如今的白家村,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产业越做越大,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