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家禄 陈凤 摄影报道
季刀,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晨起,拉开窗帘,静坐在蒲团上。
落地窗前,是碧绿的稻田,
沉甸甸的稻穗,长势喜人。
闭眼,仿佛闻到弥漫在空气中
稻谷特有的清香。
不远处,缓缓流动的巴拉河,
河水清流见底,
蹲下身子,鞠一捧河水,
便可轻松捕获游动的鱼儿,
和呆头呆脑的小虾。
季刀,一个连名字都那么特别
是每一个渴望逃离城市喧嚣的人,
心中的诗和远方。
这个夏天,一位母亲带着全家走进季刀苗寨,参加为期一周的亲子营团队游,离开时留下的美丽诗句。季刀苗寨,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的亲子营旅游方式,火爆网络。一个亲子营旅游团队,由一、二十户家庭组成,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走进季刀苗寨,住进崭新的民宿。与苗寨人同吃同住,融入苗寨日常生活,体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生存于喧嚣大城市的人们,远离了都市的紧张与繁杂,亲近大自然,融入简单质朴的乡村生活,呼吸着富含氧离子的山野空气,享受到了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季刀,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美丽诗心。
一位年轻母亲在朋友圈中留言:“季刀苗寨这个美丽的地方不仅是孩子们的珍贵回忆,也是我们珍贵的回忆,孩子们的笑,孩子们的闹,寨子里牵着水牛的老伯,挑着担子的婆婆,在河里玩耍的娃儿,还有很多片段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纯朴自然美好!感谢阿兜老师、陈琴老师和米粒姐姐精心周到的安排,活动非常丰富,内容都特别用心。”
季刀,乡村苗寨旅游的华丽转身
在乡村文化旅游兴起时,季刀和南花、郎德平起平坐,称为巴拉河沿岸苗族文化旅游村寨“三剑客”。“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同质化竞争,让游客产生了视觉疲劳;更因为西江千户苗寨品牌的强大虹吸效应,将游客吸引过去,“三剑客”从此风光不再,流落在岁月的风尘里,悄无声息。
拯救一个行业需要历史的机遇;拯救一座村寨的旅游,既需要一个适当的契机,也需要优秀人物把握机遇所需的灵敏嗅觉,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关键时刻依靠他们挺身而出,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就巴拉河沿岸苗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来说,需要具有商业头脑的优秀文化传承人挺身而出,打造旅游产业新形态,重塑文化品牌新形象。
年轻母亲留言提到的阿兜、陈琴两姊妹,是苗寨丰厚文化土壤养育的优秀女儿,也是推动季刀苗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阿兜,本名陈凤,曾就读于凯里一中,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到藏区支过教,《黔东南日报》曾发表过她在藏区支教的文章。后长期在上海工作,现定居于成都。主要从事国学幼教事业,对年轻母亲和幼儿教育所需的传统文化非常精熟,形成了一个以年轻母亲为主的有影响力的朋友圈。姐姐陈琴长期从事与苗族文化有关的旅游、饮食等产业,事业有成,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力,先后当选凯里市和贵州省人大代表。姊妹俩根据国内旅游行业的变化特点,以及年轻父母育儿所需,判断亲子营团队游,体验式旅游等个性化旅游,将会逐渐兴起,打破前期旅游大品牌独霸天下的格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分一杯羹。她们作出这种的判断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态变化的精心分析,也有前期对于亲子游、体验旅游方式的探索和试验。此前数年,阿兜的学生父母,通过她的朋友圈,了解到季刀苗寨的美丽自然风光和浓郁独特的风俗文化,纷纷要求阿兜老师带他们全家到季刀苗寨度假避暑,享受假期的闲适与欢乐。季刀苗寨给每一波客人都留下了美好的体验。外地亲子团队的到来,也让苗家人发现了商机。此时,只是需要一个既有商业头脑又勇敢的人承头,带动季刀苗寨文化旅游实现华丽转身。
精心设计活动项目,旅游新业态效果显现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特别是围绕观光旅游转向沉浸式体验旅游,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何将非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与村寨自然风光、物质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可供游客观赏的旅游文化景点景观和文化品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实践。黔东南在此方面积累的经验相当有限。可参照的如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隆里生态博物馆等。两者将博物馆建在民族文化富集村镇,以博物馆为载体,吸引文化研究者和学习者到来,进行深入持续的民族文化旅游及其它项目的研究。这种沉浸式文化旅游模式,并不适合一般的游客,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良好思路,即将村寨作为一个整体景观进行打造,把村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游客观赏、体验和感受的重要部分,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浓郁的乡风民俗,带来情感的愉悦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我在长篇小说《凤凰池》等著述中,多次探讨这一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模式。2008年,侗族大歌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民族文化名声大噪,时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耿生茂曾提出:将黔东南民族村寨作为一个整体,打造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并作为一个系统的景区进行宣传推介。因其构架过于宏大,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将一个民族村寨作为一个景点景观进行打造,吸引外来游客进行深入体验,这在理论上可行,实践层面也有诸多成功的例子和经验可供借鉴参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丰富的社会实践,又给了实践者创新的勇气和动力。在这种背景下,陈琴自觉有责任将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起来,带动苗家山寨的村民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她看准了季刀苗寨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便利通畅的交通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决定以季刀为支点,重振苗族村寨文化旅游,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阿兜在公众号中这样写道:“2020年前,几乎每年的五一、暑假、国庆假期,我都有从上海带亲子团来黔东南采风游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下田捉鱼、收稻谷、打糍粑、采摘蔬菜、绣花、蜡染、穿苗服、吹芦笙、做水枪、干农活、在梯田间徒步至一个苗寨……那些旅程,都如一小块针脚细密、图形瑰丽的苗绣,永远存放在家长和孩子们的记忆里。每当我在朋友圈,时不时分享一些黔东南的照片,家长们又在下边留言:想念苗寨,真想再去一次。”顺应游客所需,季刀苗寨的沉浸式体验旅游顺势推出。陈琴筹集资金改造寻租旧房进行改造,新建了独具特色的亲子游民宿房间,开始接待亲子营团队,游客非常满意,经济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回报。进入旅游旺季,她的民宿接待不了更多的游客,在她的带动下,更多的村民将房屋改造成民宿,修建亲子民宿楼房。目前,季刀苗寨的接待能力已初具规模,能够一次性接待十多户家庭或三十人以上的团队游。为了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快乐,他们设计了诸多与乡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娱乐游戏节目,为季刀文化旅游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基础是亲子房间的打造。乡村旅游,人们最担心的莫过于住宿体验。打造好的居住环境,是乡村旅游尤其是亲子游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陈琴姊妹在亲子房间的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将亲子房间建成双层楼房,楼下大床房,楼上双铺小床房。楼梯和栅栏充分考虑安全和通畅的需要。房间的颜色和布局也精心设计,用新木板装修,刷漆,呈金黄的自然木纹的暖色调,非常合适一家人在一起营造温馨的环境氛围。靠窗设置茶室,既可围坐聊天,又透过宽大的落地窗观赏美丽的山光水色,适合于游客放松精神。也适合禅坐冥想,让人融入山乡自然之间,体验美妙玄幽的诗与远方。孩子出去玩乐后,也可供家长通过互联网工作。走出亲子房间,联通主楼的堂屋和美人靠,坐在通透的美人靠上,苗山秀色一览无余。又方便与主人或其他客人闲谈交流,融入苗家人的日常生活。在季刀,真可以“身在苗乡,心在都市”,让旅游工作生活三不误。
重点是旅游项目设计。观赏式旅游主要着眼于景点的观赏安排与通联。沉浸式体验旅游完全不同,驻足一个村寨,安排七天或更长时间的旅游项目与游乐活动。属于螺蛳壳上做道场,极为考验旅游项目及品牌设计者的创意与智慧。阿兜的设计考量是这样的:“带孩子们出来玩。每天都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内容。一是带孩子走向世间万物。与同行的孩子心交心,走进当地人群中,青瓦木楼下,亲近山林、流水,感受穿越千年的文化。二是静下来时,有能聆听到内在声音。可能是一个清晨,小朋友和家长集中坐在一棵古木下,读诵轻扣心弦的一首诗;可能是一个晌午,坐在寨子中央的古歌堂,安静地画下一栋装满苗乡人烟花气息的吊脚楼;还有每个晚上,大家静坐冥想几分钟,然后围在一起夜话当天所得,静下心,各自在手账本上记录这一天的美好时刻。”
关注季刀十四年,并参与亲子营团队活动的米粒姐姐,记录了“遇见季刀亲子营”七天游活动安排:既有拦门酒、长桌宴、踩鼓舞、稻田捉鱼、制作糯米饭、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也有学习刺绣、蜡染工艺、制作苗族风格图案胸针等工艺演示学习内容;还别出心裁安排了吊脚楼模型建造、伐竹制作木排,制作水枪打水仗活动;每日制作旅行手帐,绘图记事,举办山野诗歌朗诵、篝火晚会、放烟花等。季刀亲子游活动异彩纷呈,又色彩斑斓,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参与兴趣。从城市生活走进乡村的孩子,莫不对活动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也发挥自己所长,在老人唱苗歌时,他们对以现代歌曲,或以唐诗宋词应对祝福。在古老苗寨,孩子们与老人进行“头脑风暴”,将现代文明与古老乡村文化巧妙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在学习刺绣工艺时,虽然只是设计一枚胸针,要代表自己的家庭欣赏风格,融合孩子创意,用传统手工艺表达,孩子们初次接触苗族刺绣工艺,手拙,又有竞争压力,需要在苗家老人指导下,在父母协助下完成。搭建苗家吊脚楼,也需要参与者互助合作。这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放田水捉鱼,晒谷打谷,参与糯米饭的制作,打糍粑等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劳动,体验到播种的艰辛,劳作的不易,能更深入的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米粒姐姐写道:“不知道为什么,看见阿兜姐,想到阿兜姐,我都很欣赏很欢喜。在我心中,她就是天上的仙女,来人间,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这次带大家一起游玩体验苗族文化,阿兜姐把活动设计得很丰富,苗绣、竹筏、苗服体验、打年糕……活动还没开始,我就很期待了。除了精彩的活动安排,她还有心地为大家准备了可以画画的团扇,为每个孩子选了很好看的中式衣服。甚至还购置了二十多条美丽的裙子,挂在民宿让家长可以穿。还自己编了一本诗集——《夏日山中》。里面都是她精挑细选的,最适合孩子们在季刀苗寨朗读的诗。还给每个家庭做一本画册旅行回忆录……”一位家长写道:“这八天以来在季刀,平日在城市里有些内敛的陆准在这乡野间变得放飞自我,释放天性。这可能是阿兜老师将诗集取名为《夏日山中》的意义之一。在夏日,在季刀的山中,让心变得自由。跟着浪漫的人,行浪漫之事,有幸在2023年的夏天来到季刀,参加丰富的各种亲近自然的亲子活动。桩桩件件,都写满了阿兜老师的浪漫,我们就这样跟着她潇洒沉醉于这夏日山中。”
暑假结束了,夏天过去了,季刀“亲子营”旅游才刚刚开始。季刀乡村旅游新模式,给黔东南乡村文化旅游创造新业态,注入新活动。季刀苗寨和黔东南人民将借助旅游腾飞,建设和美乡村,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