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姚峰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岑巩,古称思州,下辖9镇2乡1街道1省级经济开发区,在这片幅员148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等31个民族,户籍总人口2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岑巩县委、县政府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以聚焦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以解决群众关切、共创和谐家园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育团结奋斗金种子·结五共五美石榴籽”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完善创建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宣传引导等有效措施,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全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位推动,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县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岑巩样板”,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关乎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组)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相关工作,为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主动担当作为,带头谋划推动创建工作,做到创建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抽调专职人员持续充实创建工作力量,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创建“八进”示范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宗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坚持教育先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的作用,传递党的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
近年来,岑巩县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美丽乡村”篮球赛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持续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宣传“岑人之美”“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文明新风倡导行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以文明乡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近年来,通过典型引领,整体提升,成效显著,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建品牌,推出了注溪镇周坪村“水稻制种基地里的团结发展颂歌”、县法院“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工作经验。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家、先进单位1家、模范集体2家,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69家、模范集体6家。
携手并进,共享繁荣发展幸福果
小康路上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落下一个民族。
岑巩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岑巩县思旸镇盘街村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的贫困山村。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等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水稻制种、油茶、石花猪养殖等产业,旧貌换新颜,不仅强了产业、美了村子,更富了精神。
“4个瀑布(美人瀑布、两河瀑布、仙人瀑布、狮子瀑布),3个农家乐,1个溶洞……”提起盘街村的旅游景点,盘街村党支部书记边兴鹏如数家珍。
该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依托绿水青山,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盘街村山地康养休闲景区,发展农业观光、果品采摘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用天然鱼塘养出来的鱼,肉质口感好,很多游客来了都喜欢。”边兴鹏说。
同时,盘街村还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自2007年来,已连续16年举办孝老爱亲、教育表彰、文明家庭等系列活动,先后表彰“最美孝老爱亲家庭”“最美勤劳致富人”100余户,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如今,行走在盘街村,山村路网纵横交错、山间田野产业兴旺、漂亮民居依山临水、文明墙绘五彩斑斓、邻里关系团结和睦,到处呈现崭新的和美农村新画卷。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搞好,把盘街村打造成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边兴鹏说。
沿着盘街村走十几公里,便来到大有镇大坪同心社区,一排排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绿化植物、小桥流水、休闲凉亭装点其间,农家餐馆、文化广场、商超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
大坪同心社区是岑巩县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共安置11个乡镇搬迁群众1969户8304人,是一个多民族互嵌式居住社区,2022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优秀居民社区。
近年来,大坪同心社区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扩面,积极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社区以“五社联动”为抓手,先后成立敬老爱老、文体文化、社区发展、儿童发展保护4个委员会,组建党员先锋队、红石榴便民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等志愿者服务队,依托社区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各族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服务,帮助解决在医疗保障、子女上学、法律援助、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真正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生活目标。
沿着大坪同心社区一路前行几公里,一座崭新的村落映入眼帘,这就是大有镇塔山村。
郑培坤是塔山村的能人,返乡创业带富了一批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同时他是村民们拥戴的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我们加强民族团结,以‘共建共富’为目标,全力创建先锋塔山、文明塔山、宜居塔山、数字塔山、实力塔山、魅力塔山。”郑培坤说。
塔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发展方式,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目前,塔山村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拥有8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42户,农业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村集体经济资产累计超过1500余万元,
家住塔山村青树湾组的郑培成,就是通过养猪尝到了甜头。郑培成感慨道:“2016年,家里开始养猪,现在年出栏生猪1000头。我们家买了车、买了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些都是岑巩县各族人民携手并进、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缩影。
岑巩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相融相促,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桥头堡”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立足长远,共创和谐美好新未来
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岑巩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基础上,推动创建工作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拓展,向家庭、岗位等社会细胞延伸,推动创建工作融入各领域各方面,形成人人讲团结、个个求进步的良好局面。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在岑巩各乡镇街道、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各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熏陶。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键要从娃娃抓起。
走进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水稻、茄子、辣椒等农作物映入眼帘,孩子们正蹲在花坛中给辣椒除草。教室里,老师正在上民族团结主题课,各族学生踊跃参与,气氛热烈。操场上,土家摆手舞、金钱棍等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我们秉承‘品读农耕,传播文明’的理念,以农耕文化凝练校园精神,让农耕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羊桥中心小学校长说。
在农耕文化展示馆里,收集了200余件农耕老物件,并挖掘出每件农耕物品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友爱之基。
该校还不断丰富日常主题活动,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中,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岑巩县充分挖掘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健全保护机制、融入特色课程办学、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思州傩技傩戏等多次走出国门演出交流,“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灯戏等11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土法造纸技艺等12项入选州级非遗项目。
抱团共奋斗,并肩齐追梦。岑巩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见实效、出亮点、上台阶,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