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9月27日

传统村落的振兴实践重在融合与创新

□ 曾梦宇

传统村落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乡村形态,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和延续。在国家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振兴势在必行。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数量位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前列,在传统村落振兴的实践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将传统优势与时代要求、历史保护与经济开发、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并创新振兴路径,促进传统村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以特色产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实现经济振兴

经济发展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重点。要实现经济振兴,在产业选择上,将自身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优势的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底蕴,以生态、绿色的食品种植、加工及旅游开发为基础产业,结合现代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在“特”的基础上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振兴的支柱产业。在产业组织上,将长期外出人员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用于培养和扶持农业大户进行规模、庄园化生产,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渐改变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状况;同时兴办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实力强劲的外部公司合作,依托相关公司的资源,促使村落经济对接更大市场,在种养、加工、流通等方面凝聚市场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在产业布局上,力争融入两个经济圈。一个是以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经济发展圈,在地方乡村振兴规划的指引下,与周边乡村、城镇,甚至是中小城市开展经济协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以产品产出为主导的生产行业经济圈,利用村落的产业发展特色,促使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在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以乡土人才+候鸟型、永久型人才,实现人才振兴

人才是传统村落振兴的关键,不拘一格地培育乡土人才,汇聚外部人才,传统村落的振兴才能长盛不衰。首先,发挥能人、大户的示范培养作用。通过村落内“能人+”“大户+”等联结机制,发挥传帮带的示范效应培养乡土人才。其次,通过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既要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积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才,又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有上进心的年轻村民外出进修、学习,拓宽视野。第三,多方吸纳候鸟型人才。借助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支农支教、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帮扶机制,与后盾单位、科技部门、大中专院校等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事业、待遇、感情的维系,吸引候鸟型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村落开展服务。第四,完善人才汇聚政策。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活工作条件为主的人才汇聚政策,“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村民回村任职或创业,“吸引”一批外来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兴业。保证传统村落振兴主体长期稳定。

三、以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振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传承的许多农耕文明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且具有传承价值,列入了我国非遗的四级名录体系,是得到肯定的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核心。以非遗传承为核心,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媒介等方式赋予它们更多的时代感、艺术感,将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如,通过“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生产手段、现代工艺技巧等进行文化创意,开发出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利用现代学校集中教育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的家庭传承、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有机地结合,使传统文化传承规范、有序,符合正确的文化传播导向;通过“传统文化+现代传媒”,利用微信、微博、QQ、公众号、各种APP等媒介,使村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自身文化、传播村落文明、提升文化自觉。

四、以原始空间布局+现代规划、现代环保,实现生态振兴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态环境是经过传统村落千百年营造并保持至今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在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改善、产业经济开发等方面有着新的期待。要在生态振兴上统筹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以村落的原始空间布局为基础,保护好和谐有序的山、水、田、林、民居格局,通过规划和法制限制甚至禁止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人工建设活动,保持村落绿色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人居生活空间的基本布局。其次,根据村落选址依据、村落布局、建筑形态和空间意向等,融入先进的现代规划、现代建筑、现代环保理念等对传统村落的功能布局、基础建设、外观风貌、民居内部结构、生活辅助设施等进行调整、改善,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提升生态质量。第三,将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与振兴纳入公益诉讼范畴,督促地方政府加强监管。对滥砍滥伐、乱搭乱建、破坏山体、堵塞水道等破坏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及时依法履职。同时,督促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化生活方式,提升村民的“生态自觉”。

五、以村支“两委”+民间辅助管理,实现组织振兴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传统村落振兴的“龙头”,是领导村落振兴的中坚力量。通过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制度,整治软散瘫的“两委”班子,提升“两委”成员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等方法措施,建设起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传统村落“两委”班子,保证传统村落振兴拥有坚强的组织力量。同时,借鉴传统村落历史上采用并发挥过较好治理作用的民间管理方式和方法,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创新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新型民间管理方式,辅助村支“两委”的管理工作。村支“两委”和民间组织共同着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宣传场所及新媒体平台等向村民宣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民主法治教育,改变农民的一些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参与村级管理的自觉意识;通过新乡贤、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营造新的村寨德治氛围。努力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传统村落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在不断地融合传统与创新未来中开拓。

(作者系凯里学院教授)

--> 2023-09-27 1 1 黔东南日报 c227938.html 1 传统村落的振兴实践重在融合与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