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太好玩了,戴上MR眼镜就可以在苗寨中‘解谜’‘寻宝’,感受特效互动,真的想不到黔东南用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融合这么好!”9月27日,来自浙江的邵春莉女士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体验虚拟景象与实地场景互动后感叹,这种特色街区实景与动感数字画面相结合的体验,让自己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仅仅是黔东南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缩影。
五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累计支出19.03亿元,全社会R&D人员数从1559人增长到2814人,增长近一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52.45亿元增长到116.43亿元,增长2.22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从7.21亿元增长到26.29亿元,增长3.65倍。
这五年,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我州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出台《黔东南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黔东南州科技人才“蓄水库”建设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为支撑的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获得州级财政科技专项预算1120万元;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鉴定,涉及研发资金3150万元;积极深化政银企合作,累计为全州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3.3亿元。
这五年,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累计走访企业1100余(家)次。大力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高精尖技术创新平台,全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74家(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次)。获批建设省级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6个;获批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19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48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可持续发展试验区6个。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这五年,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深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实施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8项;累计登记技术合同2004项,实现技术市场成交额63.63亿元。18人入选省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专家指导-团队服务-基层实施”金字塔式科特派服务体系,累计选派214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不仅如此,我州加大力度开展科技示范创建工作,目前全州创建科技示范乡镇27个、科技示范村77个、科技示范户392户。
这五年,科技创新供给不断加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累计争取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8项,获得项目补助资金2.76亿元。加快推进“酸汤自动化生产关键技术”“苗绣数字化自适应生产关键技术”“百香果工厂化育苗及高效栽培技术”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凯里酸汤”、民族工艺品、精品水果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这五年,我州积极推动跨区域科技对外合作。不断强化东西部科技协作,先后与杭州市科技局、佛山市科技局签订科技协作协议,申报实施杭州市农业科研项目2项,集成优势科技资源推动油茶、蔬菜、山核桃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全州科技部门聚焦中央和省、州对科技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全州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144个,排全省第3位。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凯里市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玉米新品种“力丰 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实现了全州“国”字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零的突破。2022年全州累计登记技术合同401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6.29亿元,同比增长74.92%。
——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2022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5家,创历史新高,排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6.43亿元,同比增长 46.3%,增速排全省第1位。
——实施了一批科技助农增收项目。大力实施科技赋能“6个100万”农业提升工程,今年立项农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24 项、种质资源关键技术项目5 项、农产品加工量产关键技术5项,有效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6个100万”农业提升工程预计产值 295亿元,带动66.2 万农户户均增收1600元。
——推出了一批科技金融产品。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科技信用贷”“科创e贷”、建设银行推出“科技研发贷”“科技转化贷”、农业银行推出“科特派推荐e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42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一项项荣誉、一串串数字背后,折射着州委、州政府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浸润着我州广大科技战线工作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向“智”而行,向“新”发力。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服务产业项目及经济社会发展。相信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持续驱动下,定会不断涌起创新浪潮,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