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01日

师范做精 理工做强 人文社科做特

——贯彻落实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思考

□ 麻勇恒

10月18日,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省高教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出席本次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优化学科结构,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加快形成与全省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主持会议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在有序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下更大力气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大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加强理工院校和理工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省主要领导在“省高教发展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践指南。那么,在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好“省高教发展大会”精神,以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本文结合自己在高校一线教学岗位工作多年体悟,试图从“师范做精、理工做强、人文社科做特”三个维度浅谈对贵州高校通过专业结构改革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师范做精

师范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较为古老且办得比较泛化的专业。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我国高等教育创办以来就设置有师范专业,甚至有不少地方高校的前身就取名为“XXX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XXX师范学院”。说它泛化,是因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有师范类专业。从地方高校的校名就可看出,地方高等教育几乎就等同于师范类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及其泛化,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人口呈不断增长的因素相关。由于基础教育师资的严重缺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中小学教育都得依托大量的民办教师支撑。随着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的启动,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扩大与提质亟需大量师范类人才的输入,需求的扩大从而导致师范类专业的泛化。但“普九”目标完成后,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农村小学教育的规模就开始萎缩,致使许多村完小基于学生数量锐减而不得不合并或缩小规模。当然,除了因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导致乡村小学学生人数萎缩之外,还有乡村人口的增长放缓,进而使得乡村待入学小孩的数量减少。总之,在社会流动性加剧及城乡发展的两极化进程中,乡村原本亟需的小学教育师资萎缩了。事实上,大量乡村小学的撤并正是师范类人才资源需求萎缩的一个表征,只不过没有及时引起关注罢了。

在师范类人才资源需求萎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中的师范类专业自然就面临着缩小规模的选择,否则就面临师范类人才必将因市场萎缩而产生“过剩”进而加剧师范生的失业问题。师范类专业是不能被撤除的专业,只能缩小规模使其更加精致化,即达到“小而精”的状态。这便是本文提出“师范做精”的本意。要做到师范做精,就势必对高等教育中的师范类专业进行结构调整甚至压缩规模。目前,已有部分高校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方式淘汰一些弱势师范专业以求达到师范做精的目标。其实,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总体的专业结构调整上压缩师范类专业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认证”才能达到师范做精的办学目标。

二、理工做强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就如同一架飞机的双翼一样要平衡发展,才能支持国家的强大与经济繁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到国家的国防、生态、健康、医药、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科技等方面建设,是国家强化“硬实力”的基础依托。自然科学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因此,无论是出于推进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自然科学的强化无疑是必须重视的。然而,自然科学的强化及其基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要将落实到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中理工科专业的强化。理工科专业的强化对内而言,直接服务生产力的提高。这对于贵州这样欠发达省份而言,其高等教育中理工科专业的强化显得更加迫切。事实上,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最主要的评估指标应该是在理工科专业方面的科研实力,成果转化率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因此,以理工科为依托的自然科学的全面强化是践行教育强国的需要,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好“省高教发展大会”精神以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人文社科做特

这里所说的人文社科,本意是指高校专业中设置的人文社科专业。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对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极为重要。但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服务目标定位中,人文社科专业要在彰显办学特色上有作为出成果。因为每个地方、每个区域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是具有地域特征及民族特色的研究对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要力争做到彰显地方特色,需将“两个结合”的思想融合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特色化办学实践中。不断从五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与理论创新力建设提供价值参照与创新要素支持。同时,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的专业视角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协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故事。换言之,人文社会科学要将讲好故事、做好宣传,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专业服务的价值指向,不断推进专业的结构化调整以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需要。

总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及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省高教发展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实践指南。在贯彻落实“省高教发展大会”精神的实践中,以“师范做精,理工做强,人文社科做特”为抓手推进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赋予贵州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2023-11-01 ——贯彻落实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思考 1 1 黔东南日报 c230737.html 1 师范做精 理工做强 人文社科做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