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华凌
近日,央视新闻《乡村行 看振兴》报道了辽宁铁岭“90后”大学生赵家琦返乡创业的动人事迹。作为新农人,她带领更多的青年人创业,更多的乡亲们致富,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无疑为青年返乡创业指明了方向。广大组工干部要落实好二十大精神,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乡村输送更多“兴农人”,让更多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更安心舒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选树典型,进一步激扬“新农人”“创业星”的示范效应。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近年来,数以百万计的“新农人”进村入寨,成为乡村发展的主驱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心怀一片乡愁,铺就回乡之路。有的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带动家乡脱贫致富;有的放弃国外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兴农创业……他们在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新农人”的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和热情活力。他们在农村大力推广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广大组工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支持“新农人”的兴农工作,选树一批有正气、干实事、真创新的新时代“新农人”榜样,形成“向创业明星看齐”的浓厚氛围,构建青年乐于返乡、乐于创业的良好格局,赋予乡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精神力量,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优化政策,更好地发挥“好政策”“好机制”的激励作用。人才回乡只是起点,扎根农村才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各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组工干部要准确把握“新农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足留用文章,多措并举留才。要制定出台更多支持“新农人”在乡村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回乡激励机制,为其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便利,解决后顾之忧。只有健全长效机制,走心留人、用情留人、用制度留人,才能让“来的人才”留得住,让“外出游子”想归来,让“新农人”真正安下心、扎下根,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兴农人”,带领一方乡邻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只有加强政策支持,构建并完善乡村人才支撑及振兴机制,把善经营的“农创客”引进来,把懂技术的“田秀才”聚起来,把有经验的“土专家”用起来,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聚拢人才,强力地推进“人才链”“农产链”的深度融合。如果说新农人的示范效应和政策的激励作用,已经成为各地吸引青年返乡的标配,那么,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加强的地方。青年返乡创业就业,首先要有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全,被视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深入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强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协同发力,推动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各地聚焦乡土人才引育,构筑人才汇聚“梦工厂”;聚焦技能需求导向,搭建人才培养“孵化器”;聚焦人才作用发挥,打造人才兴业“主阵地”,切实聚人才而用之,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以“人才链”推动“产业链”,激发“新农人”创业潜力和发展欲望,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放飞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理想。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新抚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