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蔡光英) 今年以来,丹寨县聚焦“稳就业、保增收”这篇重点文章,精准实施5个就业服务,打好送服务、送技术、送岗位“组合拳”,全力以赴帮助群众端稳就业“铁饭碗”。
精准就业创业服务,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创新“党建+就业”服务模式,联合人社、驻村工作队员等组建“送岗服务”工作队,深入开展“1311”全链条就业服务,重点对创业者、无业劳动力开展1次政策宣传、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和1次免费技能培训,以暖心服务破解就业难题。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用工企业需求、帮扶车间、特色种养殖业等开展“订单式”“订岗式”培训,助力群众“好就业”“就好业”。今年以来,结合“1311”就业服务开展“春风行动”“送政策送岗位”等专项活动22场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13期1315人次,发放就业补贴1507.57万元。
精准创建帮扶车间,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因地制宜打造车间产业,构建“南海订单+丹寨基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设立苗族服饰、苗族银饰品等帮扶车间,带动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稳步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探索“培训孵化-扶持壮大-车间管理-工厂运营”可持续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就业容量,稳定就业岗位,现实“小工厂”托起“大民生”。截至目前,全县创建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就业工厂共22家,可提供就业岗位820个,今年以来带动搬迁群众就业410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精准实施产业项目,农村群体就近就业。成立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蓝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动村居群众就地就业。近年来,全县成立合作社164个,共种植茶叶12.19万亩、蓝莓3.54万亩、中药材10.18万亩,通过“三资”清理实现闲置养殖圈舍再利用42个,低效产业提质增效47个,厂房再利用16个,累计用工10万人次。
精准实施劳务输出,务工群众转移就业。建立健全“用工企业+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就业服务中心+搬迁群众”劳务输出对接协作机制,构建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通过“送岗上门”“异地招聘”“点对点”直达送工等精准服务输送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居住地到务工地、车门到厂门”的无缝衔接。今年以来,挂牌成立9个劳务输出基地,免费组织985名劳动力输出到广东、福建等地区就业,举办5场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招录973人,开发东西部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实现转移就业400人,落实交通补贴13050人734.85万元。
精准开发公益岗位,困难群体托底就业。聚焦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丹寨县立足城乡治理、乡村建设等现实需要,整合人社就业补助资金、乡村振兴资金等资源,以“靶向式”施策、“精准化”设岗、“全过程”管理方式,开发保洁员、护林员等30多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监测户、老弱残、留守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实现劳动力由“选择性”就业向“托底化”就业转变,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稳就业、保民生作用。2023年,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208个,兜底解决4208名就业困难群众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