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14日

镇远:创建“小牛超市”开拓肉牛产业新格局

图为镇远县江古镇兴农肉牛有限公司养殖场 (通讯员 罗习江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郑轩) 近年来,镇远县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把肉牛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引导全县肉牛养殖户成立联合社抱团发展,探索创办集采购、运输、养殖、诊疗、销售为一体的“小牛超市”产业模式,着力解决买牛难、买牛贵等难题,构建肉牛产业产销一体化格局。

统筹“三方”,建设好“小牛超市”。一是县政府统抓。明确肉牛产业作为助推全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一县一业”战略定位,成立县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镇远县“十四五”期间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22—2025年)》《镇远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镇远县羊坪镇高铁、铁路、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牛超市”。二是合作社主抓。贵州众兴肉牛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专业化合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模式创办“小牛超市”,主营牛犊引进、隔离中转、养殖、售卖等业务,并组建技术服务保障团队1支,建设驻东北中转调理饲养场2个。三是党支部协抓。鼓励群众新建和改造老旧圈舍,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等饲草发展肉牛产业,饲草面积和养殖肉牛数量达到要求的给予2万元补助。截至目前,“小牛超市”已为400余户农户提供3100头优质牛犊,户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8万元,实现农户增收和“小牛超市”双赢发展。

把好“三关”,规范好“小牛超市”。一是严把质量关。由合作社聘请6名养殖经验丰富人员组成“小牛超市”进货团队,负责牛犊采购、运转、隔离等工作。二是严把价格关。“小牛超市”采取市场比价、多品择优、多家比选的方式集中采购,有效提升议价能力,降低购牛运输、差旅成本,实现优质优价采购。三是严把检疫关。对已引进牛犊首先在东北中转调理饲养场进行疫苗接种和隔离观察饲养30天,经专业机构开展布病筛查、抗体检测后申报产地检疫,获得合格证明的小牛将运输至镇远“小牛超市”,并进行落地检疫和应激处理。

统一“三标”,管理好“小牛超市”。一是统一生产标准。“小牛超市”按照引种统一、生产统一、质量统一、技术统一、保险统一、防控统一、监管统一、销售统一“八统一”的原则进行管理。二是统一服务标准。“小牛超市”对购牛农户实行“终身”负责制,统一对进入中转场的肉牛购买保期1年、保额8000元的养殖保险,技术服务保障团队为购牛农户提供为期1年的免费疫病诊疗、饲养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小牛超市”安排2名技术人员每月开展1次巡查走访,及时掌握农户情况。三是统一技术标准。由县农业部门牵头,会同“小牛超市”技术服务保障团队和全县养牛大户技术人员,制定涵盖牛犊选种、养殖技术等内容的《肉牛养殖技术指导手册》,并印发给农户。截至目前,已发放《手册》400余份,培训购牛农户400余人,“小牛超市”售出肉牛病死率为零。

强化“三措”,保障好“小牛超市”。一是建立保底回收机制。针对群众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单价过低等情况,“小牛超市”建立肉牛回购机制,农户将育肥牛饲养到650—800公斤后,由“小牛超市”派出收购员,以高于当地市场价格0.4元/公斤优先回购,保障农户基本利益。二是健全品牌引领机制。充分发挥镇远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场优势,运用“镇有心意”区域公共品牌,加强“镇远生态牛肉”自主品牌建设。三是用活东西协作机制。鼓励“小牛超市”成员企业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并由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销往省外特别是粤港澳地区的市场主体在物流、包装等方面进行一次性补贴,抢占大湾区城市牛肉市场。2022年以来,已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6家企业通过“小牛超市”外销肉牛2840余头,销售金额8100余万元。

--> 2023-11-14 1 1 黔东南日报 c232259.html 1 镇远:创建“小牛超市”开拓肉牛产业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