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龙治霞) 夜色已深,喧嚣了一天的格河村并未平静。晚上九点,滨江大道牛塘坡隧道口前,点点星光闪耀,几位头戴电筒的菜农按照约定,已经早早拉来地里新收的薄荷,大家等待着,互相问询着,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近期的菜价,盼望着今天能卖个好价钱。
不一会工夫,一辆银色双排座货车缓缓驶来。
“今天薄荷收多少钱一斤?”菜农文珍看着从车上下来的商贩,上前询问,满心期待。
“今天收8元每公斤。”与期望价格相差不大,得到回复后,文珍转头去拿身旁的50多公斤薄荷,准备称重、装袋。今晚,她能获得收入400余元。
文珍是格河村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家里一直以种植薄荷等蔬菜为生。据介绍,她家一个月能卖薄荷20次左右,一年下来,粗算有3-4万元的收入。
在格河村,像文珍一样的卖菜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勤劳、朴实、坚强、乐观,在白天黑夜里,共同守护着城市的“烟火气”,保障着市民的“菜篮子”。
“我们村每天基本上能产薄荷500余公斤,大部分都是供应凯里市场,小部分是由都匀、麻江、天柱等地的老板上门来收,采用‘订单式’销售,老板上门收菜,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把菜卖出去。”格河村支书潘泽能对笔者说。
格河村位于凯里市万潮镇东南部,距离凯里市区12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近年来,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户种菜卖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种植的就有100多户,可帮助每户增收2万余元。
如今,在格河村,这样的“夜间经济”场景还在不断上演。村民们用勤劳双手作“画笔”,用辛勤汗水为“颜料”,在格河这方热土上共同绘就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备注:1亩=0.0667公顷)